对症下药治理乌梁素海
发布时间:2020-08-20
分享到:

        在黄河几字湾左上端,被誉为“塞外明珠”的总面积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乌梁素海正在进行全方位的“绿色升级”。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治理‘一湖两海’要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2019年4月,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工程涵盖了7大类35个项目,总投资50.86亿元。三公局参与了其中五大类15个重点项目的施工,其中难度最大的当属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乌梁素海湖体芦苇和水草密布,富营养化严重,而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整个湖区水流条件和湖水富营养化状态,抑制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继续蔓延,减缓湖区沼泽化进程,促进湖泊向良性发展,提升水质标准。
 
        工期紧迫,建设人员迅速组织展开施工,没想到刚一开工就遭遇了芦苇送上的“下马威”。“水陆两用的挖掘机日夜赶工进行芦苇清运,可是我们挖的速度赶不上它们生长的速度,今天刚清理过的航道,过几天来看湖底又开始疯长了。”工区负责人冯宏焱回忆着刚进场施工的场景。而且,项目部采用的水陆两用挖掘机和施工小船相配合的常规作业形式极其耗费人力、物力,施工作业效率低、人工操作精确度低,机械的大量使用以及清运过程都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生态及鸟类栖息环境。
 
        为此,项目部展开了多次方案研讨,可是都不能统一意见。“水环境治理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领域新挑战,不能闭门造车。”面对新问题,项目经理邵长权迅速组建疏浚考察组前往广西、广东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国内内河疏浚方面的成功经验。
 
        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没有白费,新的施工方案很快出炉,利用绞吸式挖泥船保证施工质量,提升效率,同时引入卫星摇杆定位、三位一体定位,进行全智能化数控操作,可实现24小时持续作业。
 
        施工效率提高了,成本也节约了不少,可施工人员却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针对芦苇密度高、韧性大,加上土质硬,容易缠绕铰刀头的情况,项目部进行了技术革新,更改绞刀头作业方式,调整绞吸船运行宽度、深度,确定了先清除苇根再绞吸作业的新方案,在芦苇粉碎装置中设计加入了破碎和清理芦苇根系的设备,极大降低了水泵被堵塞的概率。
 
        “一台绞吸式挖泥船,每天挖泥可达6000立方米,相当于开挖一个14米深的标准篮球场。”冯宏焱很自豪。今年10月底前,项目部计划完成600多万立方米的清淤疏浚。在以前,至少需要200台挖掘机、400艘舶船才能做到,而现在,仅需10条绞吸式挖泥船、30台挖掘机、20艘舶船就可完成。
 
        “起初引进绞吸船时,我们还担心由于船只过大会惊扰周围鸟类栖息、影响鸟类繁殖。但是经过试验后发现,由于挖动底部淤泥带起许多泥沙和营养物质,促进水体循环,反而吸引了不少鸟类前来栖息。”邵长权介绍道。蓝锦缎似的湖面上,清爽的微风拂过,柔软如丝的水草轻轻摇摆,宛如穿着绿衣裳的姑娘在对镜梳妆,和着阵阵鸟鸣声,好一片诗情画意的景色,是大自然回馈给项目部最特别的礼物。

  • 责编: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