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会议擘画了发展新蓝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出,要牢牢坚持围绕“六大导向”,深刻把握解决“六大永恒性战略性问题”,统筹谋划落实好“六篇大文章”。围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系统科学管理、全面加快创新与转型、全面重塑优秀文化与生态“六篇大文章”,我们将连续发表通讯,聚焦广大干部职工学思践悟的热烈反响,展现中交人奋楫笃行、共谋新篇的昂扬风貌,凝聚磅礴力量,扬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7月26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公司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奋力做好‘全面加快创新与转型’的大文章”,并将其作为“六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五全四大五型”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升级和产业融合创新。中交集团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掀起学习贯彻工作会精神的热潮。他们立足岗位实际,热议讲话内容,分享创新实践,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奋力书写创新转型的崭新篇章。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筑牢创新转型根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宋海良强调“要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布局,高质量推进‘一地一体’建设”。广大干部职工以此为行动指南,在港口工程、桥梁建造、航道治理等领域展现硬核实力。
在天津临港,一航局港研院水工试验大厅的巨大水池泛起层层浪涌。中交集团海岸工程水动力重点实验室主任、一航局港研院副总经理侯晋芳站在池边,正与团队反复讨论“港口码头融合波浪能发电系统”的优化方案。“学习了工作会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向海图强,融合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侯晋芳指着水池中的融合透空式沉箱防波堤与波浪能发电装置模型介绍道,“工作会提出要‘高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正积极布局新兴海洋清洁能源领域,努力打造具有中交特色的‘海洋能源+融合解决方案’。”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实践案例”发布活动中,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环城路项目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唯一成功入围案例。负责协助案例申报的公规院绿色低碳业务部副主任张帆表示:“工作会强调‘在绿色低碳赋能主业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我们将从绿色建造技术研发、碳排放测算、碳资产开发等方面发力。”公规院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优势,推进全产业绿色融合,他说:“以编制集团‘十五五’绿色低碳产业规划为契机,我们力争在交能融合、绿色城市、海洋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
黄河两岸,青海积石峡黄河特大桥凌空飞架。二公局高级技术总监肖军自豪地说:“团队研发的‘基于有限感知的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为大桥拱肋高精度合龙提供了支撑。”二公局在桥梁科技前沿持续突破,应用温度效应综合利用技术、浪涌环境施工测控技术等创新成果于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工程。肖军说:“工作会提出‘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我们正依托张靖皋长江大桥,攻克超大跨悬索桥数智化建造关键技术,助力中交集团锻造世界一流的桥梁科技力量。”
长江入海口,智慧航道监管平台高效运转。上航局达华科技公司党委副书记丁亮表示:“工作会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公司锚定了发展坐标。”达华科技立足“数字化(智慧业务)”领航企业定位,实现测绘数据“海、陆、空、地”全维度采集与处理,工信部“坝体船坞水下多灾种隐患巡检与快速修复机器人研制项目”已获批立项;北斗技术应用成果丰硕,自主研发的北斗潮位云平台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服务。丁亮坚定地说:“达华科技将紧扣战新产业发展部署,以‘通导遥’一体化融合为突破口,强化数智技术创新,为‘数字中交’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大洋彼岸,水电对外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每年减少约34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并应用的国内首台冲击式水轮机锻焊结构转轮,突破了冲击式水轮机巨型化的核心技术瓶颈,荣获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这颗“中国心”的成功出海,让水电站总经理徐伟杰倍感自豪:“集团半年工作会吹响‘全面加快创新与转型’的集结号,我们着力提升水电核心设备制造领域的原创能力与领先水平,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惠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勾勒全球发展新图景。”
高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举措。宋海良指出,要重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创新机遇,向高端迈进、向一体化转型、向绿色发力、向数智升级、向融合拓展。各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在交通基建、冻土工程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一线。
天山腹地,总承包分公司管理的新疆乌尉高速公路项目锚定年底通车目标全面大干快上。项目总经理周政往返于工区和指挥部,决心奋力做好“全面加快创新与转型的大文章”。天山胜利隧道攻克20公里级超长高寒高海拔隧道技术瓶颈,应用“天山号”等TBM设备,在重大装备国产化与核心软件自主化领域取得突破,累计获国家专利140项。周政表示:“要加速打通‘从1到100’成果转化与‘从100到N’产业化通道,系统梳理高端装备研发经验,聚焦工程化验证与标准制定,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成套技术体系,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交力量。”
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公路沿线,一公院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正与高校、施工单位围绕通风管路基忙碌。实验室孙冠临博士细致讲解:“通风管的埋设高度、倾斜角度必须精准匹配当地风向。”面对冻土区路基融沉难题,一公院研发团队将技术体系转化为现场工法,确保200多名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核心工艺。一公院专业总工程师陈建兵表示:“实验室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全链条体系,科技攻关就得盯着现场需求干!”
从长江之畔到深海之滨,二航局技术中心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技术中心党委书记翟世鸿站在华中最大施工实验基地旁说:“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向,技术中心坚持研发模式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人才培养,多项‘大国重器’取得突破。”技术中心聚焦四新技术研发,加强智能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翟世鸿表示:“集团工作会提出要全面加快创新与转型,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生态链,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转型新篇章
工作会上,宋海良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向新图强’,加快新兴产业‘向新求进’,加快数字化转型‘数智赋能’”。广大干部职工在海洋牧场、智慧港口、低空经济等领域积极探索,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江苏南通长江沿岸,一公局集团承建张靖皋长江大桥北锚碇工程。全国劳动模范、项目经理胡风明说:“集团工作会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智能建造等领域打造示范项目,引起强烈共鸣。这不仅是产业升级必由之路,更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引擎。”项目团队研发沉井5D智能建造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下沉。胡风明表示:“接下来,我们要让技术创新向更深处扎根,推动‘上部结构5D系统’研发应用,在超级工程上书写‘数字中交’新篇章。”
黄海潮涌,中交投资丹东海发公司党支部书记高耸极目远眺现代化深海养殖网箱。“集团工作会为我们这片‘蓝色田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高耸说,“工作会强调‘加快新兴产业向新求进’‘加快数字化转型数智赋能’,指明了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集团前沿阵地,我们必须以创新为犁,深耕蓝色国土,推动传统养殖向智慧化、生态化转型,这正是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丹东海发正推进现代化养殖,全力打造集团向海图强的“智慧海洋牧场示范田”。
在广连高速公路污水循环技术示范现场,全国劳动模范、四航研究院环保所所长王婧坚定地说:“集团工作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研究人员,我们体会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体现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上。”王婧团队将在绿色交通建设中深化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等技术研发,依托集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培育”全链条生态,探索绿色技术集成与推广,推动行业高效环保发展。
天山之巅,二公院天山胜利隧道设计负责人彭文波以十年坚守镌刻壮丽诗篇。“天山胜利隧道是乌尉高速‘咽喉工程’,攻克‘一长、两深、三低、四高、五难’全球挑战。”彭文波说,“十余年设计让我深感创新才是动力源。围绕工作会‘加快传统产业向新图强’要求,我们将以使命引领驱动技术突破,在更多世界级工程中升级技术,让创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在广州南沙明珠湾,中交城投投资建设灵山岛尖智慧城市项目,构建智慧基础设施体系。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项目党支部书记何锦明说:“工作会提出要深刻认识‘六大瓶颈问题’,加快‘六大转变’,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突破口。项目团队将聚焦‘全城市’增长极,深化智慧城市共建、低空经济赋能,助推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先导示范区,助力集团产业创新。”
奋进新征程,书写创新转型壮丽画卷。中交集团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转型的关键”,必须“突出价值创造、持续顽强奋斗”。大家将工作会精神转化为实干动力,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血脉,在科技攻关、产业融合、绿色转型一线奋发有为,奋力书写新时期创新转型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中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