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修成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3-11-22
分享到:

       金秋十月,雪山披云,牧草金黄,正值大江南北丰收的好时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神山村的40余户牦牛养殖户也迎来一场别样的丰收——300多头牦牛在最佳出栏时间顺利完成了外运。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民目送着一辆辆满载牦牛的大货车缓缓驶出村口,不禁满怀感激地说:“这都是中交二航局为我们造的福!”
       神山村坐落在“V”字型大峡谷的半山腰。2020年5月,大渡河公路项目开工,二航局承担3隧6桥及4公里路基的施工任务,路线全长约10公里,沿途经过群山中的3个村落。
       一天,一位藏族老人扎让找到项目经理张正武,恳请项目部能够“消化”掉他刚“宰杀”的近千斤新鲜牦牛肉,偏低的价格让张正武感到疑惑。“路不好,运牦牛下山途中掉崖摔死了。”扎让满面愁容的说到。经了解,原来居住在这里的藏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养牛卖牛,而出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2米左右宽的土洼路,仅够一辆农用拖拉机通过。每年10月、11月是牦牛销售旺季,商贩会在距离山上5公里的山脚处设置集中收购点,村民就靠着拖拉机把牦牛从山顶运到收购点卖,因此,这条路也被叫做“牛道”。
       “只要把牦牛运下山送到集中收购点就能卖个好价钱,但‘望山跑死马’,下山的路有时候会让人绝望。”扎让说,“牛道”不仅窄,而且还险。窄窄的土路凹凸不平,崎岖陡峭,一边是深邃的峡谷,一边是随时有落石危险的陡峭石头山,每当拖拉机行驶在急转弯路段,稍不留神,就有牦牛落车坠崖的情况发生,甚至还会连车带牛一起坠崖。扎让的牦牛就是这样被“宰杀”的。 
       “错过了一年仅有的几次集中收购期,我们一年的收入基本上算是‘打水漂’了。”也正因为交通不畅,这个仅有50多户藏民居住的村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扎让的一番心酸话入耳也入了张正武的心里,他立即组织项目职工,针对村民牦牛外运的问题召开讨论会。以合约部、财务部为代表的“成本方”认为,项目部优化施工便道、打通进村道路即可,避免增加施工成本;而以工程技术部为代表的“施工方”则坚持同时拓宽原有道路,这既能确保村民外运牦牛的安全,还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
       “修路架桥本就是造福百姓,既然群众需要,我们也能做到,那我们就修一条让村民通行不‘卡顿’的大路。”张正武的一番话,让大家纷纷下定决心要帮助藏族同胞消灭掉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说干就干,项目测量员火速进现场放线规划,前期部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解决土地问题,技术员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经过方案比对和实地勘察,他们发现,如果将跨河的施工便桥向上游移50米,将通往神山隧道施工平台的便道退后200米,向山顶方向再建500米,就可以打通村道与施工便道阻隔的2公里盘山路,既能满足村民通行需要,又能满足施工运输。接着,项目部先后投入铲车、挖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采取拓宽、回填等方式,对原有的村道进行了扩宽平整,并对险要路段进行了水泥硬化处理。经过两个多月奋战,一条原本不足2.5米宽的土洼路变成了4.5米宽的平整硬化路。
       “路修好了,这些牦牛就不愁卖了。”张正武望着蛇形的山村公路,仿佛看到村民的腰包又鼓了一层,想到这里,藏不住的喜悦之情爬上了他的嘴角。
       路通了,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行路难”的藏族人,不仅纷纷用上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而且,村民每年还能多运出牦牛100余头,增收100多万元,引导带动300余名村民奔向致富路。
       “感谢二航局把我们的牛道修成了致富路!”村民们自发组织到项目部慰问,手捧哈达、高唱民歌,用当地最高的礼仪表达他们淳朴的感激。

  • 责编:
  •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