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精心打磨 城市生态走廊初现雏形——记中交二公院萍乡武功山大道(320国道)开发区段改造工程(一期工程)
发布时间:2018-03-08
分享到:


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二公院”)设计的江西省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功山大道(320国道)开发区段改造工程(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建成。该工程起于硖石桥,自西向东穿过开发区中心城区,终点止于开发区与白源交界处(通久路交叉路口东侧),全长6.7km,主车道为双向六道,单侧辅道为两车道。该路通车后,成为萍乡市首条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干道工程,开创了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工程新风尚。

“海绵”理念贯穿全路设计

“道路改造前路面破损、拥堵较严重、市政管网不完善,道路范围常有积水等。”中交二公院副主任工程师王大群回忆。萍乡市是全国首批、江西省唯一入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本项目初期就被确定为萍乡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试点项目。

结合工程特点,项目设计体现以“净”为主、以“滞、蓄”为辅,兼顾“渗、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雨、污水分流系统建设;下沉式侧分带和渗排水系统;人行道透水铺装;下沉式带状树池。

王大群说,“海绵城市”在本工程上的应用,使得道路范围内雨水经过调蓄、渗透、净化,实现年径流控制率70%,满足了萍乡对该工程年径流量控制率65%的指标,较好的破解了武功山大道开发区段改造前部分路段“城市看海”之困。

优化方案尽显以人为本

“项目控制因素多,情况复杂是本项目最大的特点。”王大群说,该项目位于开发区中心,过境交通流和城市交通流交织、人车混行,交通流量大,项目本身又与多条国道和城市主干路交叉等。结合项目特点,在满足道路改造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设计指标,将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和工程造价控制统一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道路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本着安全至上、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设计人员对车辆交通与行人交通关系做到人车分流;机动车道,采用主辅分隔,确保各行其道,设置合理的进出道路辅道开口,满足周边单位进出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形成各自的交通功能。

项目还特别重视无障碍设计、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形成便利的公共交通体系,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又契合“公交优先”的理念。

道路升级改造通车后,城市道路功能得到完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通行能力极大提升,市政管网畅通,路面行车舒适度极大提高。

注重绿色环保变废为宝

道路改造设计时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要求,突出了“简洁、自然、生态”的风格,将道路规划成现代都市“绿色生态廊道”。

王大群介绍,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地形特点,采用“边沟+管网”方式收集和排除下穿通道汇水,克服了传统下穿通道泵站抽排水的缺点,大大减少了工程投资及后期运行管理成本。

此外,本项目老路混凝土路面结构废料多达1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初就统筹考虑,将道路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统一回收利用,不仅节约了借、弃方的占地,减少对环境破坏,还节约工程成本900多万元。

根据江南丘陵工程型缺水城市的特点,设计人员强化“蓄”设施,根据下沉式绿化带中排水单元的长度,将景观绿化以40米段落为标准段进行设计,同时采用不同植物品种进行变换,保证视觉效果又使整体风格统一,以将该路打造成萍乡安全美观、自然生态的城市新门户。

(文章来源2018-03-08,《楚天都市报》06版 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吴凯峰 实习生 费然)

 

  • 责编:
  •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