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统太神了!隔着空气就能精准读数,比人工测量快多了!”在三航局厦门海洋公司的砂石料仓内,试验员老林紧盯着控制主板屏上跳动的检测数据,语气满是赞叹。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正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砂石含水量自动监测系统”捕捉到的关键数据——这个不起眼的系统,如今已成为商混生产线上的“质控尖兵”。
作为厦门市技术实力顶尖的商混生产企业之一,三航局厦门海洋公司自2001年起,已为国家众多重点工程供应商品混凝土超1600万立方米。在混凝土生产中,砂石含水率是配合比的“核心密码”,直接决定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性能。过去,试验员需每天手持取样铲,在砂石堆和试验室间往返取样检测,再将数值填入纸质记录表。
“人工检测精度够,但效率太低!”生产副经理甘毅全道出痛点,“每8小时仅能抽样2次,跟不上砂石含水率动态变化,30分钟的检测时滞还会拖慢生产。”随着重点工程对混凝土质量要求升级,破解这一质控困局迫在眉睫。为此,厦门海洋公司组建了一支由物资设备、试验等领域骨干组成的5人课题小组,借助数字化思维重塑质量管控体系。
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厦门及周边10余家商混站,发现多数企业仍依赖人工检测,少数尝试使用微波水分仪的站点,因受砂石颗粒度、堆积密度影响,检测偏差较大。“这些技术路线都走不通。”返程动车上,物设管理部部长李博然看到窗外掠过的食品加工厂,想起曾见过红外水分设备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对谷物、面粉等水分检测效果极佳。
“红外能测粮食水分,或许也能给砂石料‘把脉’。”李博然立刻记下这个想法。回去后,课题组联合技术企业展开攻关,很快有了关键发现:水分子振动会吸收特定波段的电磁波能量,“氢-氧”键对1.9至1.98微米红外线吸收的强烈程度,与水分子含量成正比,含水率可据此精准计算。
顺着这一思路,课题组结合砂石输送工艺特点,设计出一套集成式检测系统:在物料传送带支架上嵌入红外水分仪探头,搭配控制主板与二次仪表,不仅能实现非接触式实时检测,还能与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联动。工作时,探头通过内置滤光片精准捕捉砂石的特征光谱,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数据随即传输至生产管理系统,系统自动分析含水率、计算需增减的水量、生成新配方。下一盘混凝土搅拌前,配比已自动完成调整,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但初代系统采集数据与人工检测数据对比误差较大,这让不少老师傅产生了质疑。“试验室环境稳定,但车间里皮带震动、砂石颗粒大小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光谱采集。”课题组蹲守生产线反复勘察,终于找到症结。随后,他们开启“数据校准攻坚战”,通过数百次人工检测为系统算法标注“参考答案”,让系统在海量数据中“学习”,剔除干扰项。
经过3个月的优化,系统数据误差率降至2%以下,完全满足生产配合比实时调整需求。曾质疑系统数据精确性的老师傅们,如今常围在控制屏前,饶有兴致地研究起光谱波形图:“现在不仅效率高了,质量也更稳了!”
目前,“砂石含水率自动检测系统”已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拆装便捷,维护也简单,在混凝土生产中展现出极强的行业适配性,已成为生产人员的得力助手,为高质量服务重点工程筑牢了质控防线。
责编: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