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七时,晨光熹微。二航局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及相关工程6标段项目建设现场,早已机械轰鸣,便道旁“千年大计,开路先锋”的标语格外醒目。
该项目位于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线路长5.43公里,涵盖铁路和市政工程,涉及铁路隧道、市政桥梁、地下空间等18类专业领域。作为新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工程紧扣“雄安质量”核心:主体结构需保障百年安全,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达P12级,融入BIM全流程智能管控,扬尘、噪声等环保指标更严于国标。面对复杂结构和严苛标准,项目团队将质量管控置于首位,贯穿施工全流程各环节。
“拆除!重做!”2023年5月,项目经理杨海生的声音响彻拌和站。彼时大临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在一次巡查中,杨海生发现拌和站料仓挡墙线形不直、混凝土表面有气泡,尽管第三方检测确认结构安全,但未达到“雄安质量”对工艺精度、外观质量“零瑕疵”的要求。杨海生当机立断,要求拆除重新施工。
“轰”的一声,随着瑕疵挡墙倒下,部分人员“达标即可”的松懈心理也被破除。此后,“质量内控前移,预防优于纠正”成为项目全员共识,为后续隧道主体工程仰拱、衬砌等关键工序的质量把控筑牢基础。
2024年3月,项目进入衬砌施工阶段,然而预埋注浆盒移位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注浆盒移位了,从衬砌外观就能看出来,必须马上整改!”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黄伟强的提醒,让这个小部件成了焦点。注浆盒是为注浆管提供精准定位的接口,能确保浆液准确输送到衬砌与围岩间隙,对衬砌结构的整体性、防水性至关重要。注浆盒移位不仅会导致浆液分布不均、削弱衬砌抗渗能力,还可能引发结构开裂,影响整体质量,后续修复将增加30%以上的成本且延误工期。现场技术主管罗伟立即带队排查,经过反复勘察和模拟分析,问题根源锁定在固定方式上:注浆盒原用铁丝绑扎,混凝土浇筑时的震动会使铁丝松动,最终导致移位甚至脱落。
于是,现场技术员首先尝试了“钢丝加强法”增加绑扎层数,但测试显示仍无法抵御持续震动。随后采用“点焊法”,通过焊接固定其重点部位,可又因受力不均导致部分注浆盒发生变形。此时,衬砌施工班组提出“全焊+钢架固定”方案,即用圆钢焊接成特制的“井”字架,牢牢固定在模板边缘内层钢筋上,注浆盒精准焊于“井”字架中心,此方案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整改方案迅速落地,改造后的注浆盒“穿上”统一的“井字形工装”。经测试,新方法定位精度可达100%。目前该方法被纳入项目《明挖隧道衬砌施工工艺标准化手册》,成为新的施工质量管控点。最终,项目共计623板衬砌、近5000个注浆盒实现“零返工”,隧道衬砌施工效率有效提升,衬砌结构防水性能检测合格率达100%,远超P12级混凝土抗渗标准要求。
“细节决定成败,品质在于细节。”杨海生说。自2023年开工以来,项目部在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均获得了业主和监理单位的认可,在全线8个标段施工单位信用评价中,连续2年位居前三,以细节打磨诠释着“雄安质量”的丰富内涵。
责编: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