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突围”显匠心
发布时间:2025-09-18
分享到:

  “导洞精准贯通,扩挖全程零事故!”捷报传来,二公局浙江青文高速1标项目部内一片欢腾。项目副总工程师邢万里手持刚刚出炉的监测数据单,脸上难掩激动:“这条穿悬崖、贯绝壁的隧道终于修成了,我们创下了隧道出洞的质量新高度!”

  青文高速1标项目是打通浙南山区交通脉络的关键工程,标段路线长度约8.75公里,共设桥梁21座,隧道3.5座,桥隧比高达92.6%。其中,石柱坪隧道作为项目控制性工程,其出口位于近乎垂直的峭壁中部,作业面极其狭窄,传统“先修便道、再刷边坡、明洞进洞”的施工工艺在这里完全行不通。若强行修1.2公里的盘山便道,不仅成本高,还可能扰动山体引发滑坡风险,一场“悬崖出洞攻坚战”随即展开。
  “不能硬闯,得换条思路。”连续一周扎根峭壁下实地勘察,邢万里带着团队反复推演后,果断摒弃传统外部强攻模式,敲定了“先导洞再扩挖”的新型出洞工法。不同于传统工艺的“从外到内”,小导洞法施工从隧道内部单向掘进,如同为山体做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在复杂岩层中小心“探路”,精准抵达陡坡面上的设计出口位置,再以导洞为基准,逐步开展全过程可控的洞门扩挖,为隧道出洞筑牢质量根基。
  然而,由于岩体内部裂隙发育、岩石强度不均,首轮爆破后,局部超挖和岩面裂缝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振动数据快到预警值了,直接扩挖风险太大!”测量负责人邢星拿着监测报告,语气里满是焦急。邢万里盯着岩面裂隙,沉默片刻后当即拍板:“地质比预想复杂,必须调整方案,爆破质量精准控制和支护动态调整是关键,大家分头行动,逐个击破!”
  团队迅速分为2支攻坚队,同步向难题发起冲击。爆破团队通过分区域反复试验,记录下上百组数据,为每一段岩层定制了专属的装药量、孔间距等参数,最终成功实现了爆破质量精准控制。但最大的挑战,还在覆土仅5米厚的明暗交界段。这里上方是松散的坡积体,下方是坚硬岩层,既要炸开岩体开辟出口,又要确保上方坡积体不坍塌,施工如履薄冰。为此,团队创新采用“孔底抬角+内收”钻爆工艺,让所有炮孔精准指向隧道中心底部,使爆炸能量向内聚集,最终成功炸出稳定的喇叭状出口。监测数据显示,爆破振动与飞石均处于可控范围,攻克了最大的质量难关。
  与此同时,支护团队将每榀钢架分解为8个小单元,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的方式进行安装,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将单循环支护时间缩短40%,显著提升质量与效率。在后续开挖阶段,团队严格执行“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原则,每循环进尺控制在1.5米内,并通过24小时监测建立“掘进-监测-决策”动态管控模式,为工程全程装上“质量安全警报器”。
  今年4月23日,随着最后一段岩体被精准破除,石柱坪隧道终于在峭壁上实现了精准贯通。监测数据显示,全过程拱顶累计沉降仅12毫米,远优于30毫米的设计标准。这套高质量管控方案,不仅避免了高风险便道的建设,还将工期缩短近1个月,而且最大程度保护了峭壁生态原貌,实现了质量、安全、环保与效益的多方共赢。

  • 责编:
  • 来源:二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