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盾构机掘进参数在监控屏上重新稳定跳动,一航局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的项目经理刘君紧绷的嘴角终于舒展。这场更换29把滚刀的硬仗圆满收官。
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全长20.4公里,建成后将串联起青岛市城阳区、胶州市与青岛中心城区,极大便利三地居民的出行。然而,一航局承建的风井至大沽河博物馆站区间,施工难度远超预期。该地段地处富水砂层,又潜藏着不规则的硬岩。盾构机的刀盘前一秒在松散砂层中轻松切“豆腐”,下一秒就可能撞上硬度骤增的泥质粉砂岩“硬骨头”,再加上上方“流沙河”般的砂层,水和沙子随时可能因施工扰动而涌灌,这种毫无规律的地层软硬突变,让每一步掘进都如同在“走钢丝”。
起初,“一航13号”盾构机以每天24米的速度平稳推进。然而,当推至第286环时,刀盘突然卡壳。无论怎么调整参数和推进姿势,盾构机仍纹丝不动。生产经理郝金星当即停机,召集技术人员紧急研讨。他详细分析了监控数据,面色凝重:“我们遭遇了硬岩,前进的推力从2万千牛猛增到4万千牛仍推不动,渣土温度升至56度。一定是泥土裹住了盾构机刀盘,导致刀片无法转动,硬‘蹭’,热量会大量积聚,泥饼越积越厚,形成了恶性循环!”
化解泥饼成了当务之急。团队先尝试“泡仓”法,往土仓里注入特制的分离剂,试图将坚硬的泥饼泡软。然而,连续3次尝试,泡过的泥饼依旧坚硬,牢牢粘在刀盘上。
“开仓换刀!人工清理。”刘君凝视着地质图,语气坚定。“先清理完泥饼,再更换刀片,这种突然出现的硬岩层,不是原来的撕裂刀能应对的,必须马上换成能凿硬岩的滚刀!”然而,盾构机刀盘上方是“流沙河”般的富水砂层,如按常规开仓换刀,水和泥沙会瞬间涌入盾构机,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郝金星又心生一计:“我们可以在开仓前往土仓里注入压缩空气,形成精准的抗衡水土压力的‘气压屏障’,就像吹起一个‘气球’,我们在气球里清理泥饼、更换刀片。”技术团队开始打磨方案,细化每个环节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为了万无一失,郝金星还组织具备深潜资质的专业人员,反复演练高压进仓。
一周后,各项准备就绪。技术团队先在盾构机外壳周围打设加固桩,使用不同配比的膨润土泥在挖掘面上形成一层密不透水的泥膜,成功锁住高压空气。再按预设参数,往土仓里注入压缩空气,压力稳定在2.2个大气压——相当于潜入22米深的海底,用气压顶住盾构机上方的沙子和水,开辟出安全作业空间。21名工作人员钻进闷热如蒸笼的土仓,双手持镐敲掉刀片上的硬泥饼,逐一卸下撕裂刀,换上更为坚硬的滚刀。指挥室里,刘君紧盯着监控屏幕,全程关注更换进展,不时发出作业指令,不敢有半点松懈。
整整7天7夜,54次轮番进仓,29把滚刀全部安装到位。这不仅让“一航13号”重获新生,更创下了一航局地铁建设史上首次带压开仓换刀的纪录。
“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起舞,但为了青岛市民早日坐上地铁,值了!”刘君望着窗外渐亮的万家灯火,目光沉静而坚定。此刻,这条承载着无数期盼的钢铁脉络,正向着未来稳步掘进。
责编:
来源:一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