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顺德水道水波澹澹,货船往来穿梭,漾起的阵阵波纹唤醒左岸星罗棋布的村庄。岸边的大榕树旁,新开的咖啡馆飘来阵阵醇香,与农田池塘融汇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广航局承建的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全长约50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疏浚、护岸、航标、水上服务区以及航道安全监管设施等,其中6.83公里的生态护岸最为关键,直接关乎沿岸上万名百姓安居乐业。
2024年2月末,春节爆竹声余响未散,一船船石料已陆续运抵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潘庆杰望着头顶密布的乌云,攥紧施工图纸:“顺德水道连接北江、西江,急弯多、水流急,汛期将至,护岸若不及时修护,不仅破坏环境,还存在决堤的风险。”
可施工刚推进没几天,项目总工程师莫志芳在现场检查时发现,刚试抛下水没多久的石块竟“不翼而飞”。经现场勘查后发现顺德水道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抛石护岸区域多为淤泥质粉质粘土,这种土层承载力小,石块入水就陷进稀软的泥浆里,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击石块间粘土,极易松动发生位移,护岸的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摸清症结后,莫志芳走遍沿线防护点,结合以往海上吹填施工经验,通过数字技术模拟不同抛填方式的效果,制定“从内到外,分层抛填”的内河施工方案。“摒弃由岸向江心抛填石块的老办法,反其道而行,自下而上抛填将淤泥向上拱,借助重力避免淤泥堆积形成鼓包。”莫志芳解释道。同时,项目团队用无人机和AI图像识别技术,全程跟踪记录石料质量,依据地质状况调整抛石顺序,成功治住“吞石”的淤泥。
然而,顺德水道最深处达20多米,流速变化大,抛填精度难保证。莫志芳借鉴海上施工的稳船经验,对内河抛石船进行改造升级,增加4根带缆与岸上以及河床上的地锚相连接,形成稳固的抛石平台。“光有平台不够,还得有看清水底的‘眼睛’才行!”项目副经理李晓黎眉头紧锁。陡峭边坡与变幻的水深,让多波束、水砣等传统测量方法全都派不上用场。眼看雨季临近,项目团队只能与时间赛跑。
项目团队紧急联合广航局测绘公司组建攻关小组,在自主研发的“海豚”系列无人测量船基础上,定制新型遥控智能小船。“这船虽小,‘黑科技’可不少!”项目副总工程师马双虹指着小船介绍。小小的船身里,配备了高频率、大直径、小波束角的换能器以及微型姿态仪器,搭配3DSS声呐扫测,就像给施工团队装上了一双能穿透浑水的“电子千里眼”,能清晰捕捉水下情况,生成高精度的抛石面三维图。
此外,由于抛石船体型庞大,测量船在其周围近距离运行时信号会受遮挡,影响检测准确性,项目团队研发了一条1米见方的测量筏,通过调整天线高度实现全覆盖,做到网格化抛投、随抛随测实时纠偏。经检测,抛石标高全部符合设计要求,抛石施工效率提高一倍。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近100万立方米抛石,超总量的三分之二,且成功经受多次汛期洪水考验。
黄昏时分,咖啡馆灯光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随着工程推进,水好岸美的水乡新貌渐显。潘庆杰望着碧波满怀干劲:“未来这里将建成广东首个大型绿色水上综合服务区,相信‘凤城’定能重焕新生!”
责编:
来源:广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