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上草原”奏响富民曲
发布时间:2025-05-22
分享到:

  5月的天府之国,朝阳为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羊舍镀上金边。毛色光亮的湖羊三五成群,悠闲地咀嚼着玉米秸秆。在这片被当地人称作“巴上草原”的湖羊养殖基地里,中交人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湖羊是多胎绵羊品种,主要产于湖州等地的太湖平原一带,其体格中等,具有多胎高产、适应性强、耐粗饲、适合集体性饲养管理等特点。
  一航局承建的全国首个万头湖羊基地——四川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万头湖羊养殖基地,构建了集“养殖、生态、休闲、科普、娱乐、美食”于一体的湖羊文化主题乐园。该项目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共同投资打造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园区占地210亩,其中82亩为万头湖羊养殖场,另外128亩用于建设湖羊交易集散地、科普展览馆,以及“羊”文化系列游乐项目。目前,项目落户已有4年,湖羊不仅在当地安了家,还繁衍出了多代羊崽,成了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的“致富羊”。
  早上6点半,基地饲养员刘兴全准时出现在饲料加工车间,为湖羊“备餐”。这位皮肤黝黑的川东汉子熟练地操作着自动拌料机,将番薯、豆粕、秸秆按比例调配。“过去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喂喂羊,挣的钱还涨了三成。”说起这份新工作,他的脸上泛起笑意。
  说起与湖羊基地的缘分,4年前处于失业期的刘兴全,看到了一航局项目部的用工公告,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办理完用工手续后,项目部为刘兴全开展了钢筋绑扎、混凝土振捣等多项技能培训,他也成为首批通过考核上岗的当地村民。对于这次入职,刘兴全说:“不仅学了不少技术,一年也能收入五六万元。”和刘兴全同期参加项目建设的当地工人,高峰期接近300人。
  在湖羊基地建设完成前夕,项目团队和石笋镇联合策划了实操课堂,邀请湖州市南浔区的湖羊养殖专家组建培训专班,开设课程,从湖羊的日常饲养管理,到疾病预防控制,再到羊舍的清洁消毒、温湿度调节等细节,倾囊相授。大部分参与基地建设的村民,也纷纷报名,最终实现了从“建筑工人”到“饲养员”的转变。
  “一要掌握核心养殖技术,二要熟悉掌握湖羊基地的各项硬件功能,村民们才能在湖羊产业道路上走得长远。”一航局项目负责人刘江波安排技术人员,带着饲养人员仔细查看每间羊房,了解通风、排水等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感谢政府和一航局的帮助,我才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与刘兴全一样实现身份转变的村民李红英感激地说道。这个曾经守着3亩梯田劳作的农民大姐,如今已是基地的养殖能手。她不仅在基地工作挣钱,还定期把家里的番薯藤、玉米秸秆等卖给基地喂羊,每月还能多挣1000多元。钱袋子越来越鼓,李红英的日子也越过越起劲。

  如今,依托湖羊基地,当地还形成了全国首个以湖羊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巴上草原”羊文化产学研基地,产业附加值持续提升。湖羊入川以来,带动了当地54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相关经验做法也被评选为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 

  • 责编:
  • 来源:一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