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呜……”悠扬的船笛声在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响起。码头上,一艘艘游艇和渔船在浮泊位整齐停靠。向海延伸的音符状浮式防波堤,以独特的造型成为海上地标,迎接八方游客。
作为青岛旅游品质提升重点项目,一航局设计并承建的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是全国首个采用浮式防波堤结构的旅游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初期,团队在传统固定式防波堤和新型浮式防波堤方案间反复权衡:传统固定结构工艺成熟、施工便利,但需在海底进行打桩抛石作业,易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浮式结构只需在预制场完成预制,再运至海上安装,既能避免施工污染,达到使用年限后还可灵活拆除迁移,更利于保护海域环境,但国内缺乏同类工程经验借鉴。经研讨,项目团队最终选择迎难而上,采用浮式结构施工方案。
浮式防波堤由18个长9米、宽6米的不规则空心混凝土浮箱组成,总长约160米,内部填充密度低、吸水率低、耐腐蚀的特殊轻质材料。将浮箱有序排列安装于指定海域,能有效抵御涌浪,保障内部浮码头正常运转。为增添美感,团队将浮箱设计成音符造型,使其成为青岛湾一道浪漫风景线。
要确保浮式防波堤具备足够浮力,港池需有充足水深。然而,施工海域下方藏有约2万立方米、抗压强度超过130兆帕的岩层。为提高水深,凿岩作业势在必行,但受潮汐影响,每日凿岩作业时间仅有1小时。关键时刻,技术负责人谭伟军提出“蜂巢推进法”:退潮后,组织5台大型挖掘机,利用岩层上方淤泥与凿出的岩石围成临时小围堰,破碎机在围堰内分段凿岩施工。小围堰不仅能减少基坑抽水时间,还大幅提升了凿岩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抽水效率、防止海水倒灌,团队与厂家联合研制出大流量柴油泵。该泵每小时抽水量超3000立方米,适用于海水环境,可与挖掘机组装实现自行走,将每日有效作业时间延长至110分钟左右。
2024年11月,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施工,测量显示港池水深达到设计标高,凿岩难题成功攻克。浮式防波堤的浮箱已在预制场准备就绪,可如何将这组“海上音符”安放在波涛起伏的海面,成为团队面临的下一道难关。
根据设计,浮箱需在海底淤泥层埋设锚块、连接锚链进行锚固。“在海上安装浮箱,就像是站在水底放风筝,还得随时保证风筝在海浪和涌流的冲击下不跑位。”现场技术员魏建犯起了难。困难还不止于此,由于施工海域多为岩石地貌、淤泥层较薄,大型预制混凝土块沉入海底后,无法利用淤泥层的摩擦力和锚块自身重量固定锚链。
谭伟军带领设计与施工团队联合攻关,创新研发水下锚杆方案:将带螺纹的不锈钢锚杆打入海下岩层,并用水下不分散砂浆灌注加固,以锚杆为固定点,通过锚链将浮式防波堤牢牢“锁定”。此外,针对岩石区淤泥层薄的不利现状,项目团队采用每4根锚杆固定一个浮箱的施工方式,让防波堤能够“稳定身形”。经现场拉拔试验检测,单根锚杆抗拔力超360千牛,较传统锚块结构提升约2倍。
历经252天奋战,今年4月2日,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该项目投入使用后,码头综合接待能力较此前提升近10倍,成为青岛旅游升级的新名片。
责编:
来源:一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