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3点左右,在海拔近52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公局集团西藏工程项目部,正在门卫室值守的藏族员工加增,发现有一辆白色越野车横在项目部跟前的公路中间。他跑上前,透过打开的车窗看见司机已经昏迷,头倒在方向盘上,嘴唇发紫,手也一直微微颤抖。
参加了多次安全急救培训的加增,意识到眼前这位司机应该是缺氧休克。他立即向项目安全总监杨冬泽汇报:“项目部紧邻的公路上有一辆车的司机昏迷,需要紧急救援。”杨冬泽给项目救援小组下达了紧急指令后,随即拨通了医院救援电话,请求开通绿色通道。但医院距离项目部60公里,加上高海拔和道路曲折,救护车需要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
3分钟后,项目部综合办主任陶霖霖带着3名同事,扛着担架和便携式氧气瓶气喘吁吁地跑来。他们通过车窗打开车门后,按照之前培训的应急救援知识,小心翼翼地把司机从车里抬了出来,放在担架上,并为他吸上氧气抬回了项目部。
“救护车到哪了?项目部只有一些简单的应急医疗物资,这种情况还是得赶紧送医院!”杨冬泽焦急地询问。“想起来今天正好是附近村民赶大集的日子,道路肯定都被堵死了!”陶霖霖回应道。医院与项目部必经之路的道路两侧摆满售卖的摊点,转经的老人、牧民和羊群,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加拥堵。
为了确保患者能尽快就医,项目救援小组分为2队,陶霖霖为患者测量血氧指标,试图轻声唤醒他;杨冬泽则带着3名职工去集市接应救护车。“阿佳(藏语:大姐),有个小伙子等着救护车救命,能不能把炉灶往边上挪一挪?”一到赶集处,杨冬泽就赶紧发动集市上的百姓,为患者让出一条生命之路。
“帮阿佳搬桌子!结冰路上把防滑链垫上,抓紧时间把通道让出来!”杨冬泽不停地指挥着。慢慢地,藏族同胞也主动挥动哈达疏导交通,商贩们及时挪开摊点货筐,使得原本可能要堵近1个小时的路,救护车仅用了20分钟就通过了。
下午4时45分,救护车顺利到达项目部。此时,患者经过吸氧、喝葡萄糖等应急措施,已逐渐恢复了意识。医生查看了患者的情况,处理完毕后便带着他前往医院进一步救治。“你们的急救措施很有效,再慢一步很有可能患者会产生脑损伤。”去医院的路上,医生对救援小组的应急处置表示肯定。
在医院,患者接受了高压氧舱设备等一系列专业救治,顺利脱离了生命危险。陶霖霖则继续陪护,过程中得知患者叫李森,这次是他第一次高海拔长途驾车。他开车6小时后,突然觉得头疼,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他试图通过开窗透气来缓解不适,可没想到情况却越来越糟,之后就没知觉地倒下了。李森得知自己的救助过程后,紧紧拉住陶霖霖的手连道感谢:“要不是你们及时出手帮忙,后果不堪设想,谢谢你们救了我!”
暮色中的巍峨山脉,经幡随风飘动,猎猎作响。这场发生在5200米高海拔的生命接力赢得了胜利,不仅是众人与死神的赛跑,更是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责编:
来源:一公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