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17时,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长江建设水电设计院工程设计二院院长任毅接到了重庆市彭水县水利局的堰塞体抢险紧急任务。“行,我们马上出发!”他回答道。彼时,距离清明假期仅剩几小时,他的手机上还显示着刚预约成功的返乡车票订单。
原来,重庆彭水县三义乡突发山体垮塌,导致黔江区到石柱县、彭水普子镇到三义乡的道路中断。垮塌的山体在过河溪上形成了1座高约23.6米、体积达7500立方米的堰塞体,致使河道严重堵塞,给临近的汛期行洪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一旦在汛期前无法完成清障工作,下游的道路桥墩、村庄都将在洪水的冲击下遭受灭顶之灾。
任毅将相关情况向长江建设水电设计院汇报后,该院立即成立了抢险小组,由设计院总工程师刘杰牵头、任毅带队,并抽调了地质、水文、施工等5个专业的6名骨干迅速投入抢险战斗。
4月4日清晨6时,抢险小组抵达三义乡进行勘察。三义乡位于彭水县北部,距离县城78公里,是当地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有着“跨省连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事发地过河溪是乌江的一级支流,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地貌,两岸崖壁陡峭。
当抢险队员们到达塌方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过河溪两岸是被山体垮塌撕裂的灰岩断壁,右岸倒悬着的危岩体摇摇欲坠,给抢险工作带来了隐患。
抢险小组借助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完成堰塞体结构分析,通过“贴地诊断”研判出右岸局部存在倒悬边坡,经模拟推演得出汛期可能形成库容约23万立方米的堰塞湖,并引发泥石流。“必须移走堰塞体!”综合考虑现场实际,刘杰当场下达了指令。
这座堰塞体属松散土石堆积体,外形像山丘,结构如“千层蛋糕”,开挖过程极易“掉渣”,且可能造成边坡二次垮塌。抢险小组连夜召开方案会商会议。“先清除不稳定的危岩体,再按照地勘建议的稳定边坡比进行分级开挖。”长江建设水电设计院所属勘察测绘院副院长朱元春提出建议。“该地区两侧地势陡峭,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一旦外水渗入,可能造成二次变形,需要在堰塞体周围设排水沟。”工程设计二院副院长詹义补充道。综合讨论结果,任毅确定采用“分层开挖+临空面加固”的堰塞体抢险方案,将堰塞体“掉渣”、垮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该方案也获得了彭水县水利局、应急局的肯定。
此次抢险,从现场勘察到抢险方案落地,抢险小组仅用了48小时。在抢险方案的指导下,各施工环节稳步推进。目前,堰塞体已全部清除,实现了河道全面疏通,为即将到来的汛期筑牢行洪安全防线。
长江建设水电设计院是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过去5年参与堰塞湖抢险数十次。当万家灯火映照归途,任毅和抢险团队毅然放弃了清明节休假,在紧张的抢险工作中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假期。
责编:
来源:长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