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沟桥不扰天山水
发布时间:2025-04-24
分享到:

  “钻头要稳着下,护筒要正着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航局承建的乌尉高速10标段黄水沟桥施工现场,项目副总工程师邢云强一边叮嘱作业人员,一边蹲在钢制护筒边,盯着钻头缓缓推进。
  乌尉高速是贯通南北疆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全长319.72公里。其中黄水沟桥位于和静县和静镇至哈尔莫墩镇之间,是关键控制性工程,桥长近千米,1152根桥墩桩基多数位于黄水沟Ⅱ类水体河床之上。黄水沟水源自天山,汇流至巴州草原,是牧民饮水灌牧的生命线,更是南疆的生态红线。项目初期便立下铁规:工期可缓,技术可磨,泥浆一滴不能入河。
  然而黄水沟地质复杂,砾石与细砂层交错、水流渗透性强。传统冲击钻效率高,但孔壁易塌,需大量泥浆护壁,而泥浆一旦渗排,极易污染水体。既要在河床上打桩,又不能惊动这条河,项目团队在环保与进度的选择中一度僵持不下。
  一次方案会上,邢云强看着被茶叶搅浑的杯底,随后他拿起图纸提出了新思路:“摒弃泥浆支护,用25毫米厚的钢板卷制长护筒全程干式钻进取渣,就可以不造浆、不排浆、不扰水。”干式钻进虽有环保优势,但工艺尚不成熟,在高要求水体保护区施工也未有先例。项目经理李大清沉思了片刻后,回应道:“先试一根!”
  试桩被安排在黄水沟桥中段,一处地质较为典型的桩位点。钻机就位、护筒立稳,钢牙缓缓切入砾石层。整个钻进过程无泥浆支护,护筒推进平稳,钻渣干排整齐,清孔后孔壁完好稳固,水体也未见浑浊。当沉渣测量显示合格时,项目团队知道自己找对了方向。
  干式钻进的工艺虽然解决了打桩产生泥浆污染的难题,但也带来了新难题:部分松散或高含水地层存在回压失稳的风险。一次清孔作业中,液位波动异常,下游水质轻微浑浊。邢云强立刻暂停作业、调出水质数据,经排查,原来是导管密封垫松动引发混凝土回压,导致一根桩歪了。邢云强随即提出“加2道锁”:建立泥浆指标库,实现污水分类回收;引入三维监控与BIM分析系统,实时监控孔深、水位与护筒扰动。系统运行后,孔内异常情况报警次数下降七成,孔壁稳定性显著提升。“就像每根桩都有体检表和体温计。”施工班组长阿克里说道。
  绿色施工自此在黄水沟畔铺开。护筒分节连接、螺旋推进,长护筒如一把长锁,沿河而下,锁住了黄水沟不被惊扰的安宁与清澈。项目还配套设置了钢制泥浆池、弃浆池与循环净化系统,出浆槽底部做防渗处理,液位报警与围栏安全双保障,实现了“废水零外流、废渣零外弃”。
  这场水源保护战,靠技术也靠制度。项目部建立了“三级巡查+数据归档”机制,每4小时检测泥浆指标,每日排查、每周巡检、每月由自治区交通环保组审核,数据闭环,真正实现“事前控制、事中预警、事后闭环”。

  如今,黄水沟桥全部桩基已完成,未出现一起泥浆泄漏事件,河道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成为了乌尉高速绿色施工的示范段。牧民巴特尔舀水饮马,笑着说道:“这水还和从前一样清!” 

  • 责编:
  •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