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的90米地下滑移
发布时间:2025-05-29
分享到:

  5月19日,中交路建承建的重庆地铁15号线12标段传来捷报,曾家站至大学城中路站盾构区间工程、曾家站主体结构顺利通过验收。该标段线路全长约6.68公里,施工包括“三站两区间”,即曾家站、大学城中路站、大学城南站,以及曾家站至大学城中路站区间和大学城中路站至大学城南站区间。这份沉甸甸的验收成果单背后,是中交建设者跨越22个月的智慧与汗水。
  回溯至2023年夏日的项目技术例会,会议室墙上投影出曾家站的剖面图:左线隧道盾构机已始发,右线始发却受限于密集的地下管线和狭窄的吊装口空间。按照传统方案,盾构机需拆解为400多个部件,依靠地面吊车完成转运。“吊装口上方3米处是高压电缆,下方2米埋着天然气管道,拆吊方案至少耗时60天。”项目经理刘羽春说道。
  项目生产副经理李中兴紧盯剖面图提出设想:“盾构机宽度在6至8米,而左右线间距达18米,盾构机若要从当前位置抵达右线始发点,需完成90米的地下位移,咱们具备足够的横向空间,能否让盾构机在地下完成‘滑移’?”“空推平移虽能减少大量拆吊工作,但重庆高含水量砂质泥岩地层松软,常规钢轨滑移或滚轴平移方案可能导致局部压力集中,引发钢轨沉降、滚轴失衡等问题,进而增加盾体倾斜风险。”技术员郭志波提出疑问。
  “用钢板滑移技术!”项目总工程师李彦君联想到桥梁预制场的钢板平移运输技术。该技术通过铺设钢板增大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实现荷载均匀分布。据此,技术团队提出“主机+托架+反力架”空推平移方案:将盾构机主机稳固安装于特制托架,液压顶一端支撑地面,另一端顶住反力架,启动后推动整体结构沿平移轨道在钢板表面滑移。经精确计算,配置2台320吨液压千斤顶及配套泵站,足以满足盾构机整体空推平移的动力需求。
  方案确定后,技术团队针对地层松软特性,对钢板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确保满足盾构机平移荷载要求。随后,20块规格为2.2米宽、9米长的钢板连夜从厂家运抵施工现场。每块钢板边缘预先加工出30度坡口,铺设完成后,技术人员使用角磨机对焊缝进行精细打磨,保证钢板表面平整无错台,并在钢板表面涂抹润滑油脂,以减小摩擦阻力。
  反力架的改造像是积木搭建。地面拼装时,技术人员采用全站仪进行严格校准,任何误差超过2毫米的部件立即退回厂家返修。始发托架与盾构机的连接实现“刚柔并济”:盾体两侧通过三角钢板焊接固定,盾体顶部则借助10吨手拉葫芦与反力架形成柔性连接,既能利用链条的弹性缓冲震动,又能高效传递平移推力。
  2023年8月5日,盾构机平移工程启动,千斤顶推动可调式支墩以每分钟10厘米的速度前行。15天后,盾构机刀盘前端距离右线始发孔中心仅剩5毫米,技术团队经三维定位检测出水平偏差1.2毫米,高程误差0.8毫米,均远小于5毫米的设计精度允许误差。
  随着刘羽春“推进完成!”的指令下达,盾构机稳稳停在预定始发位置。这场“地下滑移”工程以毫米级精度完成90米平移,为重庆地铁15号线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 责编:
  • 来源:中交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