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25-04-24
分享到:

  驱车驶入成都龙泉山,沿着蜿蜒的山路爬升数公里后,一座占地5.18万平方米的绿色工厂跃然眼前。这是四航局成都中心城区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项目,总工程师郭鹏轻敲着厌氧发酵罐的外壁,在金属的嗡鸣声中他笑着说道:“从前,这座山坡臭气熏天,仅过了半年,现在基本闻不到异味了。”
  成都中心城区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项目是成都市重点环保工程,也是当地单体处理能力最强的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其设计规模为每日处理餐厨垃圾400吨、家庭厨余及其他厨余垃圾100吨、废弃油脂21吨,能高效处理成都每日约七分之一的厨余垃圾。
  可“消灭”垃圾简单,让垃圾“重生”却并不容易。项目前期,采取哪种技术才能最大化地让含有大量水分和有机物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让郭鹏一度陷入迷茫。
  为尽快确定处理技术,郭鹏牵头成立了技术小组,针对处理三大类垃圾的不同需求,小组成员们分头走访了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处理厂,对收集到的各项技术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实际,技术小组锁定了“厌氧发酵”处理技术,并制定出3条不同路线:适用于处理餐厨垃圾的“水力制浆+湿式厌氧”工艺路线、处理家庭及其他厨余垃圾的“热水解+水力制浆+湿式厌氧”工艺路线和处理废弃油脂的“机械除杂+加热提油”工艺路线。
  “微生物是神奇的魔法师。”项目经理廖光磊说道。原来,在35摄氏度恒温的密闭罐体中,厌氧发酵技术能够令微生物持续分解厨余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生成沼气。提纯处理后的沼气送入发电机组,实现将垃圾变成点亮千家万户的电力能源,满足最大化利用垃圾的初衷。
  可当第一批渗滤液从垃圾中渗出时,团队遇到了新的难题。渗滤液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盐分,其成分复杂程度远超普通污水,常规的渗滤液处理技术无法解决高浓度污染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为此,技术小组成员携带实验数据前往高校请教相关专家。经研讨,技术小组确定将“膜分离+生物处理”技术嫁接到原有系统中。有了这一技术,浑浊的渗滤液在经过纳米级滤膜和菌群的生物降解后,便能实现“水油分离”,较大程度排出废水中的油污物。再经过二次处理后,部分达标水能够重新用于厂区清洁,其余的水还能进入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用于厕所冲洗、地下消防等用途,让废水“重获新生”。
  2025年6月,这座绿色工厂将试运行。届时,密闭罐体中成吨的厨余垃圾将转化为绿色电力,预计每年发电量超400万度。而在相邻的污水预处理车间,每日数百吨浑浊的渗滤液也将经过层层净化,蜕变为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中水。曾经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厨余垃圾,如今正逐步转变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这不仅仅是一座工厂,更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器官’。未来,我们还想把这里打造成生态环保教育基地,让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厨余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传递到市民心中。”郭鹏满怀期待地说道。 

  • 责编:
  •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