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一颗颗螺母,它们可是整座大桥的质量担当。”谈及预埋施工的质量管控,二航局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项目副经理李向阳信心满满,“项目塔锚平台精确预埋4000多颗锥形螺母,为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为主跨1760米的单跨门型塔整体钢箱梁悬索桥,其跨度在世界同类型桥梁中位居前列。二航局承建标段主要负责主、散索鞍,主缆、索夹、吊索和钢箱梁等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结构的安装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前设置塔锚平台、猫道系统等预埋件。
预埋件既是工序间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固支撑上部结构施工的临时平台。“哪怕是厘米级的误差,都将对平台、猫道等结构的安装产生影响,更关系到上部结构的质量与安全。”李向阳介绍道。由于预埋件数量众多,其安装质量极难把控。
传统工艺大多采用钢板埋件,钢板与锚固钢筋通过穿孔塞焊的方式连接,其优势在于预埋位置精度要求较低,可通过放大钢板面积、增设锚筋数量等方式补偿后期安装误差,但缺点也很明显,即材料浪费严重,且结构面的质量和美观难以保证。项目团队决心攻克这一难题,寻找既能满足质量管控要求又能避免浪费的方案。很快,一种对塔柱结构和外观影响较小的锥形螺母埋件进入了项目团队的视野。
“这种螺母通过螺纹连接锚筋,比塞焊更容易安装和拆除,满足预埋件安装精度和受力要求。”项目总工程师郭佳嘉等人经多轮讨论后得出结果。与常规钢板埋件安装方式相比,截面呈前大后小的锥形螺母,其尾端可通过螺纹与锚筋连接并埋入混凝土中,另一端螺纹则先塞满黄油,并包裹胶带,以防混凝土进入。待模板拆除后,露出在外的螺母前端可新增螺杆,作为后期施工的支撑。待全部完工,螺母、螺杆拆除方便,能最大程度保护塔柱外观。
经过一个多月的模拟,锥形螺母及其配套装置正式投入使用。首轮模板安装及埋件调整后,李向阳还带领团队进行了二次精调,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并调整埋件安装误差。此后,项目团队历时3个月鏖战,成功克服高空作业、交叉施工等困难,于2022年7月高质量完成了全部预埋工作,4000多颗锥形螺母预埋均达到了毫米级安装精度。
随着基础工程的高质量收官,项目先后完成了索塔浇筑、钢箱梁吊装等关键节点,并于2023年9月完成主桥合龙。李向阳团队开发的BIM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将主桥合龙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2024年秋季,当最后一块钢鞍罩落在主塔顶点,大桥塔冠“加冕”,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2025年3月15日,最后一车沥青被缓缓卸下,摊铺机稳步前行将其铺匀,仙新路过江通道南接线施工现场完成沥青摊铺施工。看着这座已经具备通车条件的大桥横跨长江,李向阳不由心生自豪。
责编: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