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铁驼队”
发布时间:2025-03-20
分享到:

  一阵海浪袭来,东海上的通勤船开始来回摇晃。一公局集团凯通公司华南营销中心福建网点经理孟祥玉站在船头,望向远处依稀可见的海上作业平台,他紧抓栏杆,期待着与那些漂洋过海的物资尽快见面。
  这些物资是钢材和水泥,需抵达海上作业平台,为厦金大桥(厦门段)在海面上拔节而起提供重要支撑。厦金大桥是目前福建省内最大跨径桥梁,其中厦门段联通厦门市区、翔安区和金门岛。一公局集团实施的厦门段的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东主塔,均采用海上全离岸施工。
  离岸施工需要先在海上搭建一个施工依托的作业平台,也意味着项目团队必须把施工所需的全部物资运送到海上。整个大桥的建设预计需7万吨钢材、13万吨水泥混凝土。由于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障海上物资输送工作顺利开展,凯通公司将福建网点的人员从2人增加到5人,并让孟祥玉专门负责对接大桥的物资保供工作。
  孟祥玉是首次负责海上物资供应,如何及时供应特殊规格钢筋等材料、确定货船在海中的行进位置、保障混凝土运上平台……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应接不暇。通过梳理难题的轻重缓急,他制定了相应的应对计划,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钢筋的供应。
  大桥建设与常规工程相比,钢筋所需规格更多、质量要求更高,周边厂商难以满足项目的全部需求。为此,孟祥玉与凯通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前往厂家实地考察,对广东、湖南、湖北、江西4个省的十几个厂家进行对比,最终敲定有全尺寸钢板生产能力的宝钢湛江公司作为主要供应商,让钢材从广东运往福建。
  “钢厂制定排产计划通常都提前1个月以上,但项目定轧钢板需求急、要求高,这得给厂家提前打好‘预防针’。”孟祥玉说道。他与厂家保持着紧密联系,以保证项目所需要的钢材尽可能排在最优先的生产序列,实现以最快速度投入生产。
  厦门海域货运繁忙,既有航线众多,贸然送货很容易与既有航线冲突,为了规避风险且保证货运时效,孟祥玉从头学习了航运相关知识,确保能够实时掌握运输船在海上的位置以及货物到达时间,并提前做好与当地海事局、环保局等部门沟通,最终确定了一条高效稳定的货运航线。
  解决了航线问题,把混凝土送到海上作业平台这“最后一公里”也并非易事。货船与海上平台有着5米左右的高度差,为了保证运输效率,粉料运输难以使用常规的吊装转运。经过多方调研,孟祥玉提出采用仓式输送泵和空压机等设备,克服混凝土运输时船只与海上运输平台的高度差,并避免污染海洋环境。最终,团队成功保障了高峰期每天供应近3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历经1年,已累计为厦金大桥供应了3万余吨钢材和5万余立方米水泥混凝土。

  站在通勤船的甲板上遥望混凝土运输船,孟祥玉充满期待地说:“等到大桥建成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在桥上畅快地跑一跑。” 

  • 责编:
  • 来源:一公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