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的祥符荡还裹着料峭春寒,东汇村的李建国却早早推开了自家小院的木门。他蹲在青石台阶上,望着门前碧波荡漾的湖面点起旱烟,烟圈混着白雾在晨光中袅袅散开。“今年不走了!”这个在上海建筑工地扛了20年钢筋的汉子突然咧嘴一笑。他的目光掠过湖边三五成群的背包客,落在院角那堆新到的原木建材上,他要让自家祖屋变身网红民宿。
可2年前的祥符荡,3400亩的湖面像被泼了墨汁,蓝藻腐烂的腥臭能呛得人退避三舍。当时,返乡过年的李建国站在湖边直叹气。如今,澄澈的湖水倒映着白墙黛瓦,岸边新栽的垂柳抽着嫩芽,游船划过处泛起翡翠般的涟漪。这般蜕变,要从2022年“水下造绿”的故事说起。
2022年3月,中交疏浚承建的祥符荡清水项目正式开工。在经过项目团队采取系列水岸同治的措施实施后,入荡的污染水源已被妥善防治,紧接着,项目团队围绕重建191.2万平方米的水域生态开展工作,主要包含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清水降浊和水生态监测管理平台建设。
“当时的水底就跟沙漠一个样。”项目经理江帅至今记得初潜祥符荡的震撼。强光手电刺破的混沌中,淤泥裹挟着污染物在暗流里翻滚,水草消失殆尽。因没有植被保持水土,水流伴随气候的波动如同在水底刮起8级“大风”。据监测,这里的水质长期徘徊在地表水IV类标准。
要重建生态,必须先在“水下戈壁”种出一片能固土净水的“森林”。这是大家的共识。
江帅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特殊的水域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做好了标记。从南荡到北荡,他带领团队为这片戈壁滩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根据水下不同地形和土质情况,对症开出了种植“药单”。“四季常青苦草不出水面,不封氧,且耐污染,可以改善岸边水质及水生态。”“菹草冬春季节生长良好,正好与其他草种形成互补。”“金鱼藻适应性强,同时还可以作为鱼类的天然饲料。”这位治水“老中医”轻叩图纸,仿佛在调配一剂“生态药方”。
根据光照强度和水深对植物发育阶段的影响,项目团队引进了耐弱光的改良刺苦草、龙须眼子菜、小次藻等净水植物作为中、深度水域的植被,既能保障植被存活率,又可丰富植被多样性。此外,他们通过引入鱼、虾、虫等水生类动物,以“虫食藻、鱼捕虫、肥育草、草净水”的模式,达到恢复完整的“水下森林”生态共生系统的目标。这一治理方式无需配套建设建筑物、堤岸、土方开挖等,仅需按照一定比例投放“控藻虫”,定时补充水草、防范外来物种即可。
随着最后一株金鱼藻在北荡安家,191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渐次舒展。经水质监测,祥符荡化学需氧量均值削减超6成,氨氮均值削减超5成,总磷均值降低近7成。“水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1年减少约7700吨二氧化碳释放,按每棵树平均每年吸收18千克的二氧化碳核算,相当于种植了42.7万棵树。更令团队可喜的是,祥符荡水下自然恢复植被达到了13种,生物多样性提升了3成,一些消失多年的鱼类也重现湖中,“水下森林”正自行衍生。
待水体进一步稳定后,今年祥符荡的水质总体将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湖区水体透明度总体平均达到2米。水清了、景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了,这里也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责编:
来源:中交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