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工匠的三十年
发布时间:2025-03-27
分享到:

  2024年11月,在2024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颁奖礼上,中交路建钢结构分公司总工程师蒋德林手中的“杰出桥梁工匠”奖杯熠熠生辉。这座奖杯,凝结着他三十载跨越山河的匠心岁月。
  时针回拨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盛夏,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蒋德林毕业后,从事了5年与机械设备及钢结构相关的设计制造工作,随后转行迈入桥梁建设领域。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但蒋德林怀着“再学一门土木工程又有何难”的坚定信念,仅用1年时间,便初步掌握了桥梁工程土建技术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开启了从机械到桥梁的跨界创新征程。
  2013年,蒋德林担任中交路建华东公司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桥A2标项目常务副经理。这座主桥全长2390米,主跨1480米,是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面对技术难度高、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蒋德林带领团队将钢桁梁拼装工序拆解为模块化单元,让钢铁构件如同乐高积木般精准对接。在改进主缆架设技术时,他化身悬索调音师,以毫米级的精度拨动调索的垂度与线形,不断校准着这根重达万吨的“琴弦”,蒋德林也逐渐成为团队的技术核心。
  2019年,中交路建钢结构公司成立,蒋德林调任公司总工程师。2年后的2021年,他负责主持重庆城开高速蓼子特大桥钢结构工程施工。大桥位于大巴山腹地,钢梁运输和拼装场地极为受限,传统施工工艺均无法适用。
  在转战大巴山的那个春天,蓼子特大桥工地的杜鹃花开得正艳。蒋德林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国际首台拱上负载行走吊机。该设备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从187米深的谷底将钢梁提运而上,沿着拱肋纵向实现钢梁的全覆盖移运,完美攻克了山区钢梁运输和拼装场地受限的难题。其工效比传统缆索吊、荡移工艺快3至4倍,创造了拱桥钢梁架设的新纪录,丰富了拱桥钢梁架设的工艺和方法。由蒋德林主持实施的拱肋转体,创造了单桥竖转仰角最大、转体操作次数最多等多项国内施工纪录。“拱上负载行走吊机”不仅在蓼子特大桥成功应用,还被推广至其他山区桥梁建设项目。
  在拱肋合龙的关键时期,蒋德林亲自爬上186米高的拱顶,指导施工团队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深深感染了项目青年员工。技术员朱深感慨道:“蒋总对工作执着坚守,不仅是我们技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们一心想要看齐的榜样。”
  三十载春秋更迭,蒋德林始终以科技创新推动桥梁建设发展。他主持研发了单拱肋复合转体、拱肋侧转及拱肋浮运等多项创新工艺,带领团队完成了约30万吨的钢结构加工制造与安装任务,先后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6项、发明专利18项。他参与建设的项目全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奖,这些荣誉宛如勋章,昭示着中交建设者为祖国山河架长虹的匠心追求。

  • 责编:
  • 来源:中交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