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驳202’工装架原先一次只能完成36米管道铺设,通过增加导向工装架长度、优化焊接工序,单日管节施工可增至192米。”2024年11月,三航局徐圩达标尾水排海项目在承办的连云港市青年人才沙龙活动上,项目总工程师、“雄鹰”绳彬为全市青年工程师讲解道。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正是项目“三鹰”人才培养体系结出的硕果。
三航局徐圩达标尾水排海项目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通过在海中铺设一条长达21.3公里的管道,将连云港港区净化处理后的达标尾水排入大海,借助海洋的自净功能进一步净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水环境。2019年夏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绳彬来到徐圩港区,望着眼前的荒滩和远处转动的吊机,心里直打鼓。
改变始于“三鹰人才”培养暨导师带徒签订仪式。“三鹰”是项目针对新员工发展特点构建的“雏鹰筑基、飞鹰淬炼、雄鹰领航”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在每个阶段安排导师结对,为员工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彼时,“雏鹰”绳彬的第一位师父是“飞鹰”刘鹏。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刘鹏曾参与全国首个装配式码头的研发建设,并荣获2019年江苏省劳模称号。每次前往工地,刘鹏总叮嘱道:“对照现场看图纸,才能把基本功打牢。”经过3个月的现场学习,当绳彬能够独自测算出管道装置参数时,刘鹏才递给他第一份技术交底书。在刘鹏教导下,绳彬熟练掌握了BIM技能,他们还获得三航局江苏分公司2020年“最佳师徒”称号。
2021年,工程进入攻坚期,升任项目技术部部长的绳彬已成长为“飞鹰”。项目地处黄海强潮区,直径达1.4米、管壁仅18毫米厚的管道在入海时,受海水浮力和水流冲击的影响极易上浮折损,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海底沉管,压载配重最为常见,可以用混凝土和石块增加重量使其沉底。”绳彬率先提出想法。“最近‘一石难求’,石料价格高,靠这个方法不可行。”项目经理范旭征博一番话提醒了他。2016年江苏省劳模范旭征博,作为项目的“雄鹰”导师,既是刘鹏曾经的师傅,如今又成为了绳彬的第二位师傅。
经由师傅指点,绳彬沉下心重新研究施工方案。在反复试验论证后,他发现可以通过注水方式代替石块达到配重效果。随后,他组织部门成员采用压载配重、管道注水等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和典型施工。最终证实,通过控制管道注水量,让管道下沉触底的同时保持形态不变。在方案讨论会上,他的方案得到一致通过。
“小绳,你可以呀!你们编写的大直径薄壁管道铺设工法,获得了江苏省十大先进操作法!”像往常一样,绳彬拿着技术文件找师傅请教。还没进门,就听见范旭征博向他道喜。
“看这里,一、二、三……”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28岁的绳彬从范旭征博、刘鹏两位导师手中接过2022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时,项目三代劳模的身影被定格,绳彬也成为项目新的“雄鹰”。
“三鹰”人才培养体系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能。6年间,项目团队已培养出4名“雄鹰”级技术骨干,其中3人获评省级劳模称号;承建的5个子项目均提前完工,质量安全合格率100%。
夜幕降临,项目自习室灯火通明,新一代“雏鹰”围绕白天所学的管道施工展开结构化讨论。绳彬正带着“飞鹰”团队研究海上光伏近海桩基固定式施工细节,向着海洋能源领域发起新挑战。
责编: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