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骨骼”赋能码头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06
分享到:

  在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的建设现场,一排排钢制消浪孔胸墙一体化模板如巨龙般沿海岸线蜿蜒伸展,阳光掠过光滑如镜的表面,折射出冷冽的工业之美。“这不仅仅是一套模板,它更像是给码头植入了‘智能骨骼’,让施工效率飞速提升,工期缩短超过50%,材料损耗更是节省了40%以上。”项目总工程师段政桦自豪地向参观的宾客介绍道。
  这片热土上,四航局承建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二阶段)位于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岸线总长593.5米,包括2个10万吨级的通用泊位,以及后方道路堆场、12万吨仓容的筒仓等设施。其中,消浪孔设计作为关键工艺,其开孔结构利用水体与结构的摩擦耗能有效降低了波浪反射率,从而大大削弱了涌浪对码头主体的冲击荷载,提升了船舶靠泊的稳定性。
  作为茂名市首个千万吨级吞吐量的码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潮水猛兽”般的严峻考验。沉箱前壁上部设有消浪孔,但在临水作业时,由于位置偏低,受到潮汐的严重制约,每日的有效作业窗口仅有短短的4至5小时。“刚做好的底膜和钢筋,转眼间就被涨潮的海水卷走,就像沙滩上的精美沙画被无情的潮水一抹而平。”段政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脸苦恼。
  传统的施工工艺需要潜水员在狭窄的空间内冒险作业,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安全隐患极大。面对这一难题,施工方案讨论会上,技术人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我们可以尝试挂吊方案。”“不行,这样施工时间太长,工期会耽误。”大家的讨论热烈而紧张。“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将临水作业转至陆域施工呢?”时任工程部部长李营军提出了一个“陆上转移”的设想。这一设想立即引发了技术团队的深入探讨。临水作业转至陆域后,胸墙的构建成为了关键,而一体化模板为陆域高效拼装和满足海上施工性能要求提供了可能。研发应用消浪孔胸墙一体化模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操作中,团队定制了大型拼接模板用于构建消浪孔胸墙。这些模板长约4.4米、宽约3.55米,由底模和侧模组成。采用“L”型卡槽与卡块拼装技术实现模块化组装。可是,机械咬合的力学性能就像用橡皮筋固定积木一样,难以抵御海浪高频往复荷载的持续作用。
  “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空间稳定体系,是否能通过改变连接方式,让模板最终形成稳固的结构呢?”段政桦提出了新的思路。历经近60个昼夜的艰苦攻坚,技术团队终于突破性引入了铰接转轴系统:在底模与侧模间沿接缝设置3处转轴,并增设3处60度斜向支撑杆件,形成了一个类金字塔形的立体承重支撑体系。只需控制销轴的安装和拆除,便能轻松完成模板的搭建工作,拼装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了60%。
  在精度把控上,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模板制作的平整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既提升美观性又增强抗侵蚀性能。安装阶段,采用全站仪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前沿线偏差始终小于2毫米,为后续工序精准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制作3套周转模板,工效提升了50%,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2024年11月,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通用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凭借卓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消浪孔胸墙一体化模板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为码头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责编:
  •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