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航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向东眺望,海鸟三五成群,结伴飞过,与海面上巨大的低滩牡蛎礁群相映成趣。
每当黄昏降临,劳作一天的工人们在晚饭后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吹吹海风,看看东海,惬意得像在自家的阳台。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浦东新区南汇嘴观海公园外侧、上海陆地的最东南角,其外围可直接眺望东海,“东海阳台”由此得名。
项目牡蛎礁、湿地泡施工所涉及的铺排、抛石及半圆体安装等近海作业均需要赶潮水作业,受风、浪、潮影响极大。
“我们这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风大浪更大,潮小水又太浅了。一个月可施工窗口期最短时只有12天。”看着施工记录本上标红成片的不可作业日,项目经理刘德胜眉头紧皱:“自去年10月进场,短短2个月,项目团队经历了9次寒潮,工期严重受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充分统筹提升人、机效率,项目团队安排铺排船、抛石船、起重船、运输船等30多艘施工船舶和200余名施工人员齐上阵,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项目总工孙恩林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整体策划,通过BIM技术搭建现场模型,重新规划区域布局,模拟铺排船、抛石船、半圆体安装船的走位布置与行进路线。为每一艘船配置专职指挥员,每天根据现场铺排计划,对船舶行进路线及退涨潮时间进行针对性交底。
一时间现场船机移动的汽笛声、施工作业的轰鸣声、现场人员的嘈杂声不绝于耳。
“抛石作业结束了吗?快着点,下一个施工点位等很久了!”窗外的一声呼喊引起了刘德胜的注意,手指不由地点开抛石船作业的详细资料。原来抛石船采用沿船边侧、人工抛石的方式进行。作业过程中,每次停靠只能进行以船身为参照角度的单点作业,施工面狭小,且人工抛石的速度缓慢,整体施工效率较低。刘德胜当即决定召集专家“会诊”,研究如何提升抛石效率。
“频繁移动船只是因为现有抛石船的作业面过于狭小。只要能扩大船只作业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项目副经理宋永华一语道破问题关键。“若能以施工船为中心点,像‘圆规画圆’一样,能把船只附近的抛石点都包括在内就好了。”有人提议道。“那么能否在抛石船上改装一个吊机,用吊机进行网罩抛石呢?通过360度旋转吊机的吊臂有效扩大作业面呢?”技术员赵东洋顺着思路联想到陆上的吊装作业,提出新想法。
通过现场实验,项目团队发现此方案完全可行。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项目团队还为改进后的抛石船安装“三只眼”——在船首、船尾和吊机顶部安装定位系统。改装后的抛石船不仅抛填精度得到极大提升,功效也由原来的30分钟抛填一次升级为15分钟一次。与此同时,“抛石船+吊机”的完美组合,将6名船上作业人员减少为2人,在降低水上作业安全风险的同时,让建设“东海阳台”真正驶上了“快车道”。
如今,项目水上结构施工已完成98%。“东海阳台”完工指日可待。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 孔德吉)
责编: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