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车辆作业指令已发出,请立即出发。”四航局广西钦州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负责人高永斌一丝不苟地盯着土石方施工智慧监控屏幕,有条不紊地通过对讲机下达各项指令。
平陆运河是广西西江干流与北部湾的江海连通工程,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全长约135公里,是新时代的“国字号”工程。建成通航后,将为我国西南地区开辟出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四航局承建的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内容为导流明渠(青年枢纽船闸)、总长度2.7公里范围内的陆上土石方开挖等工程。
项目土石开挖总量约1775万立方米,属于特大型土石开挖项目。施工伊始,项目总工肖诗廉便带着测量组到沿线山头放置控制点。山体陡峭,荆棘重生,导致工作开展不便,测量效率低,出错率高,甚至有测量员被野蜂咬伤。面对窘况,肖诗廉陷入了思考。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身形小巧的高空摄影“能手”——无人机在施工现场进行航拍作业时,肖诗廉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无人机来测量土方量呢?”顺着这条思路,肖诗廉带领项目团队开始对无人机测绘技术进行攻关,并邀请无人机后期数据处理专家加入,最终决定引进智慧土石方工程管理平台,配合无人机进行土石开挖施工作业。
然而,无人机航测并不是简单地航拍几张照片,需要把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流的土石都转化为清晰明了的数据。为此,项目团队使用了无人机搭载摄影镜头及激光雷达镜头,每日对施工现场的土石开挖量进行扫描,经过处理生成高程点云数据,进而对开挖量进行精确计算。“自从应用了无人机航测技术,土石方量测量的所需时间从5天缩短至2小时。”看着手上的数据报告,肖诗廉忍不住欢呼。
解决了土石方量测量问题,土石方运输又成了新的“拦路虎”。177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运输,相当于6座胡夫金字塔的体积,需要数百辆泥头车昼夜作业。由于车辆过多,时常会在现场出现无序行驶、停放的情况。“咱们能不能在泥头车上安插‘眼线’,实时监测车辆运输情况。”驻扎现场的四航研究院智能与数字化所负责人李平杰博士的提议让项目团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为了找到满意的“眼线”,李平杰把目光投向了大数据,带领项目团队进行自行编程,设计简易算法,研发出了一套车辆身份识别跟踪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在土方运输车辆上安装定位设备,该设备集成了车辆信息统计、车速监控、车辆轨迹回放等功能,可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判断行走轨迹,优化线路,实现智能调度,使车辆行驶有序,停放规范,为车辆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管控手段。
如今,在智慧土石方工程管理平台的助力下,项目土方开挖施工已完成近80%,平陆运河项目掀起大干快上热潮。“无人机和车辆定位系统的应用织就了“空中智能网”,助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肖诗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冉宏华)
责编: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