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泊位的华丽变身
发布时间:2022-01-19
分享到:

  冬季的营口,皑皑白雪平整地覆盖在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一期工程上。银装素裹下藏着的是一座1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堆场,而在一年多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存放废旧钢材的散杂泊位码头。
  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工程位于辽宁省营口市,计划将岸线长690米的钢杂泊位改为集装箱泊位。一航局负责原场地拆除,新建地基基础、轨道梁构筑物等施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首个1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堆场。
  由于原钢杂泊位后方场地承载力及使用结构不满足要求,施工的第一步就是要破除原水稳层及铺面结构,并通过现浇混凝土桩加固地基。根据设计要求,项目部需在短短2个月内打下23000余根桩,每10平方米就要打下8根。“不仅桩量大,布设还密集,打好这根振坏那根,不好干啊!”项目经理高平原皱着眉头说道。
  为保证施工效率,项目团队增加钻机数量,并采用“之”字间隔跳打的方式施工,减少未成型混凝土桩受临近桩位泵入混凝土产生的振动影响。不料,施工开始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在成桩检测过程中,高平原发现个别桩的垂直度存在超过0.5度的偏差。尽管偏差不大,但对于大型集装箱堆场来说,也可能会造成受力不均导致堆场地面发生不规则沉降,最终影响上部港机的平稳运行。
  传统钻孔方式是一边开钻一边通过水平仪观察钻孔是否垂直,但钻机振动容易引起视觉误差,如果钻一段停下观察一次,又会影响效率。“不如用红外线激光测距仪试一试?”高平原建议道。现场人员将2台测距仪分别置于钻杆两侧,通过对比两侧钻入深度的数值,判断钻空是否垂直,一旦发生倾斜,测距仪还会鸣响报警。测距仪一经使用,桩钻孔的精准性便有了大幅提升,垂直度误差均控制在0.5度以内,地基加固任务顺利完成。
  随着施工的顺利推进,项目开始进行混凝土板箱浇筑作业。由于混凝土振捣产生的气泡容易在模板顶面边缘积存,因此施工中需要对混凝土边缘进行倒角,使用角磨机人工打磨。但堆场工程量巨大,一个工人24小时工作也只能完成300米,且无法保证倒角的深度和角度完全达标。有人建议增加工人数量,但他认为增加工人可以提高倒角效率,但倒角效果依然无法保证,只有提升工人的“单兵作战”能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高平原设计了一种能自动倒角的机器——“铁滑车”,即用铁架对角磨机进行斜撑固定,并在铁架下端和侧端安置两组滑轮,在打磨前调整好角磨机角度,只要工人平稳地推着机器前进即可。第一台“铁滑车”很快上线,但大家发现,长时间作业后“铁滑车”会出现偏角的情况。“加上激光校准仪,让‘铁滑车’走出直线来。”高平原提出了改进想法。改进后的自动倒角机开始在项目上大范围使用,单个工人使用“铁滑车”每天可以高质量完成2公里的倒角任务,有力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一座平整宽阔的堆场初现雏形,而改进后的“铁滑车”也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今年年初,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一期工程获得辽宁省2021年度第四批品质工程称号,“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花心思钻研,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高平原笑着说。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于泓园)

  • 责编:
  • 来源:一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