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拉,123,拉……”凌晨4点半,甲板上,整齐的号子格外响亮。操控室里,试航总指挥李锡斌满是血丝的双眼紧盯显示屏。振华重工深水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试航团队刚刚结束了一场22小时的“极限挑战”。
6月27日,深水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搭载着振华重工自主研制的水下远程遥控机器人,正式开启试航工作,驶向深蓝。
饱和潜水支持船被喻为“深海勘探者”,是开展深海水下作业的装备利器。其核心部件潜水钟每次可搭载3人,最深可下潜至300米,如同“深海升降梯”。抵达作业深度后,潜水员可以走出潜水钟,开展长时间的水下作业。
“本次试航,潜水钟收放实验最为重要,而且风险最高。”项目经理董博介绍,收放实验包括潜水钟下潜、热水功能检测、极限工况回收、声呐搜索等内容。
7月5日,试验准时开始。“经检测,浪高2米,海水流速1节,满足试验条件。”收到检验员的报告后,李锡斌发出“启动”指令。潜水钟在配重块的导航下,缓缓移动,下潜至预定水深。此时,监测屏显示各项参数正常,试验进展顺利。
下午5点,试验迎来关键一步:极限工况回收潜水钟,即模拟潜水钟起升装置损毁,仅依靠配重块的起升装置收回潜水钟。“配重块要“驮”着几倍于自己体重的潜水钟回到船上,这是风险最大的环节。”饱和潜水系统负责人邹财建说道,“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我们将使用水下机器人,全程监控回收过程。”
平静的海面起了风浪,海水开始涌上甲板,“这么大的风浪,潜水钟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这可是价值近千万的设备啊!”调试负责人王公利急得团团转。
经过一番讨论,李锡斌决定暂停实验,先把潜水钟收回到船上。
回收前,试航小组派水下机器人提前检查潜水钟状况。忽然,操作员喊道:“钢丝绳绕在一起了!”这个突发状况让现场指挥陈银钢猛地一愣,他清楚这种情况下,潜水钟根本没法回到船上。情况十分紧急,巨浪下仅通过水下机器人无法准确判断缠绕的原因,难以“对症下药”。
“可能是浪涌冲击,导致潜水钟和配重块位置发生交错。”项目成员分析道,“如果是这样,潜水钟回收到相应水深后,钢丝绳会自然解开。”陈银钢指挥着试航小组尝试回收潜水钟,当回收到150米时,缠绕依旧,问题未解。
此时,已是次日凌晨1点,试航团队仍是一筹莫展。“我们来模拟一下!”陈银钢大声喊道,他试图用纸杯模拟潜水钟,螺母模拟配重块,细线绳模拟钢丝绳,来分析缠绕原因,再结合“侦察兵”水下机器人反馈的影像分析,找出症结。透过“简易模型”,问题被直观地展现出来。原来当潜水钟落在配重块上时,潜水钟钢丝绳不受力荡在海水中,套过配重块绕在了配重块钢丝绳上。
发现症结后,试航小组在控制室里也讨论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陈银钢发出指令:“立即执行解决方案,放松潜水钟钢丝绳,用配重块钢丝绳整体回收。”试航小组随即将潜水钟钢丝绳下放了50米,保证两股钢丝绳之间的松动状态,防止钢丝绳因为相互挤压而损毁。潜水钟在配重块钢丝绳的拉动下,一点点向潜水钟靠近,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咕噜噜……”潜水钟伴着气泡缓缓露出水面,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试航团队立即开始固定潜水钟,并将释放50米的潜水钟钢丝绳拉了上来。全部工作完成时,已是凌晨5点了。
7月28日下午,深水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靠泊长兴基地0号外码头,提前10天完成试航工作。“终于回来啦。好家伙,在深海的那22个小时,真是我工作20多年最有挑战的时刻,比查女儿高考成绩还要紧张!”李锡斌站在码头上打趣地说。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