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团在中德两国同时举办开放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24
分享到:

        11月23日,由国资委新闻中心指导、中交集团主办、振华重工承办的“二十大精神进国企”之“交筑·大国重器”媒体开放日活动以“现场开放+云开放”的方式在上海举办。中交集团新闻发言人田菊芳,振华重工有关负责人,上海市当地政府代表及环保协会代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凤凰卫视、《香港商报》等13家境内外主流媒体记者汇聚现场,关注中交集团及振华重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成果。当天,振华重工德国子公司以视频连线“云开放”形式参与活动,并在德国当地举办了现场媒体开放日。
       田菊芳介绍了中交集团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情况。她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者,中交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落实“双碳”行动,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在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超大直径盾构机等领域为推动全球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振华重工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振华重工近年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优良成绩。振华重工将自动化、智能化理念融入装备制造,在打造绿色港机设备、推动港口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研发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通过技术革新不断为全球码头系统性减碳提供有效途径;打造9个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相关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涵盖港机、海工、焊接等行业。同时,振华重工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引入智能制造技术降低碳排放,持续推进厂区改善,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在场嘉宾与媒体围绕振华重工的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话题展开交流。
       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蔡潇飞在交流时表示,振华重工在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办将一如既往服务好振华重工,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几年来,振华重工在环保工作上的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振华重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上海市崇明区生态环境局长兴分局副局长茹建俊表示,振华重工在环保理念和措施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生态环境局将服务好企业,跟企业一起成长。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杨建生表示,振华重工这几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在做好将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时传递给企业的同时,也会及时听取企业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诉求,助力企业发展。
       期间,嘉宾与媒体记者现场参观了振华重工展现绿色制造和低碳环保成果的环境监控中心、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和油漆车间,以及展现智能制造应用的250米大梁专业化车间、箱梁智能制造车间和0号海工码头,并听取了中交集团和振华重工业务开展情况的介绍。
       媒体记者对振华重工近几年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厂区设备技术、环保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在废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危废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深入了解。在箱梁智能制造车间,国内首条针对大型起重机箱梁结构制造的智能生产线吸引了媒体关注,其相比传统车间减员26.7%,项目制造总周期缩短约7天,产品良品率达99%以上。智能生产线运行以来,依靠改革创新和精益生产管理,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整线生产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振华重工自主创新并不断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打造了诸多“国之重器”“国之利器”,为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提供装备支撑。先后研制了世界首创大净高比低姿态岸桥、最大的超大鹅颈式岸桥、规格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3E-plus岸桥,世界最大自升式海底抛石整平船、世界最先进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世界最大起重能力2000吨海上风电安装船、世界首创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第四代自动化码头、海上换流站、环保卸船机、水下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硕果。
       振华重工的合作伙伴——德国西门子全球港口起重机业务拓展总监格哈德·费雪通过视频参与交流。他表示,振华重工的成功制造案例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岸桥设备,还是自动化轨道吊、自动化轮胎吊设备,在全球都属于领先地位。振华重工是通过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和对创新永不停止的探索,才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就。
       在振华重工德国子公司举办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中,振华重工与德国汉堡港口与物流公司用户、德国媒体就关注的项目、生产运营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回应用户和媒体关切。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陶涛)

  • 责编:
  • 来源:党委工作部、振华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