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水肥滋养沙漠新绿
发布时间:2025-07-24
分享到:

  正午的沙特吉达,阳光像熔化的金箔铺满起伏的沙丘,蜥蜴蜷在岩石的阴影里。而位于吉达西部沿岸的吉达综合开发项目中,培育基地里数万株绿植组成的方阵在微风中舒展叶片,凤凰木的新绿与小叶榕的浓荫层层叠叠,为沙漠镶上一道生机勃勃的绿边。
  由中国港湾承建、四航局负责实施的沙特吉达综合开发项目是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助力沙特从石油依赖向经济多元化转型。项目中,覆盖面积达17.3万平方米的园林景观工程是关键一环,涉及凤凰木、小叶榕等93种苗木,总数逾50万株。这些苗木需在距离项目40公里、占地2.3万平方米的培育基地培育约3个月,方可用于景观建设。然而,当地水源的含盐量和悬浮物含量超标达17倍,若直接用于灌溉,会造成苗木烧根、枝叶枯黄,威胁绿植存活。
  为保障绿植健康成长,2025年初,项目负责人申昌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团队在分析现有技术时发现:过滤净水工艺难以有效处理严重超标的盐分与悬浮物,单一施肥方案又会加剧土壤盐渍化。“既然水质是‘病根’,施肥是‘养护关键’,必须智能净水和施肥双管齐下,才能根治苗木培育难题。”申昌洲的思路为团队指明了方向。
  攻关小组迅速联合国内经验丰富的设备厂商细化方案、设计优化,历经10余次论证及20余种肥料适配性测试,成功开发出为当地量身定制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这套系统的构成环环相扣:供水管路接入原水,泵房和水处理装置是系统的“心脏”,负责将原水转化为淡水;智能灌溉管网如同“血管”,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苗木;而藏在控制室里的系统则是“大脑”,默默指挥着整个流程的节奏。
  在智能净水方面,团队通过搭载传感器的三层过滤系统实时监测并调整过滤参数拦截水源中的悬浮物,再利用智能反渗透膜技术,通过自适应压力控制系统实现淡水和浓盐水分离,淡水用于灌溉,浓盐水则回收用于抑尘洒水等环节。经过2周的安装调试,过滤后的水中盐离子浓度降低94%,符合绿植灌溉标准,且供水能力达到每小时40吨,效率是传统工艺的3倍。
  净水技术初见成效,项目团队又将目光投向智能化施肥。团队在系统上设置256组程序,能够针对不同季节和苗木种类制定灌溉方案。此外,为避免连续施肥期间土壤积攒过量盐分,团队定制三路肥料通道及流量计,流量计可实时显示各区域注入的肥料量,从而避免养分失衡。培育期间,操作人员只需依次启动各区域开关,利用搅拌电机将肥料和过滤后的水充分溶解,通过灌溉管网实现对苗木的精准灌溉。“我们不仅将培育效率提升了两倍,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导致板结,还确保了首批试验的2000余株苗木顺利成活。”申昌洲介绍道。
  2025年3月,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对一体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面对高温导致的幼苗枯叶问题,我们新增喷淋系统与湿帘装置,将基地内50摄氏度的室温降低至28摄氏度以下,实现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的动态平衡。”申昌洲说道。目前,基地已成功培育苗木3万余株,存活率高达95%。
  如今,这套系统正精心呵护着吉达沙漠中的片片新绿,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未来将为干旱、盐碱地区的绿色建设推广提供经验参考。

  • 责编:
  •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