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拍的长江‘微笑天使’。”7月的武汉骄阳似火,在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百米高空的猫道上,项目总工程师陈诚向工友们展示刚拍到的江豚视频。
双柳长江大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那天,陈诚正在猫道上巡视钢箱梁架设情况,忽然发现百米之下的江面泛起一片异样水波。直觉告诉他,那不是普通江浪,很有可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江豚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平日里极少出现在大型工程建设附近。他当即掏出手机,拍下了这珍贵一幕:6头江豚在尚未合龙的大桥下自由跃动,嬉戏畅游。
陈诚第一时间把视频发给妻子,心里惦记着儿子陈楷文。几天前,8岁的他正在筹备学校的生态环保演讲。陈诚在双柳长江大桥工地驻守两年多,每次和家人视频通话,除了刚浇筑的桥墩、架设中的钢箱梁,总会给儿子讲江豚的保护故事:“整个长江的江豚仅存1200多头,想见一面得靠缘分。它们就像长江的‘健康检测仪’,只有水干净、鱼虾够多,才能活下去。”
耳濡目染之下,陈楷文毫不犹豫选了“保护江豚”作为演讲主题。可筹备过程中缺少实拍画面,总觉得有些遗憾。如今,江豚终于“游”进了爸爸的镜头。陈楷文自豪地跟同学说:“它们就在我爸爸建大桥的水域!”
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攻克了许多“不可能”:主塔桩基提前3个多月建成,213米主塔仅用1年就实现封顶,整体工期较预期提前近半年。但在陈诚眼中,这座桥承载的远不止“速度和效率”。
大桥下游约2公里的江湾,是武汉江豚出没最频繁的“江豚湾”,可即便是这里,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也属难得。正因为知道江豚的脆弱,项目将江豚海报挂在1700多米长的猫道上,“你的微笑我来守护”也成了所有工友的默契。
为让江豚“安心”,项目桥址选线特意避开长江中游物种“生物基因库”涨渡湖湿地,多绕出1公里;主桥采用“一跨过江”设计,桥墩全部落在陆地上,避免破坏江豚栖息地或阻断其活动路线;栈桥抢在枯水期架设,最大程度缩小涉江施工范围;借助二航局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实现全封闭式施工,降低施工噪音……这份守护,是建设者质朴的情怀与担当。
而这份心,更藏在施工的细枝末节里。一次边跨作业时,液压千斤顶出现轻微漏油。此后,他们在猫道上布设了40多团吸油棉和油桶,还加密了设备巡检频次。工地文化也在悄然改变:新工友进场,除了接受安全教育,还要走进“环保大课堂”,学习守护江域生态。
2025年是《长江保护法》实施四周年,项目组织“蓝马甲”走访当地村民与渔民,科普江豚保护知识;先后5次参与协助巡护、清理江滩,及时制止非法捕捞、排污等行为。法律的实施为江域生态铺就了底色,为江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口粮”和家园;而建设者的悉心呵护,让大桥与江豚一同“生长”,让江域留住了原始的模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表示,江豚原只有五六头,如今大桥附近水域栖息的江豚已约20头。
陈诚低头划着手机里的视频,江豚跃起的水花还在屏幕上闪动,他抬头望向江面,风里带着江水的潮气。“下次儿子来工地,说不定能亲眼见见它们。”他喃喃道。
责编: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