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大桥的蓝色生态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17
分享到:

  “快看,白海豚!”福建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刘五店航道桥西侧的观测点,青年观察员常晨良的声音里裹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见一群中华白海豚划破碧波,时而成群嬉戏,时而三口之家并肩畅游,宛如披着银袍的精灵,用灵动的身姿在海面上编织出一幅会呼吸的画卷。这些被誉为“海中大熊猫”的生灵,正用最亲昵的姿态,见证着一座大桥与一片海洋的和谐共生。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二航局参建的厦金大桥(厦门段)施工海域,作为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晴雨表”,白海豚的存在直接反映着海域环境的优劣。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这座起于厦门本岛、跨越厦门湾、止于翔安国际机场的钢铁巨龙,全长约19.6公里,其中刘五店航道桥西锚碇的施工,正面临着一场与生态保护的精细博弈——海底地质偏软,需清理14.04万平方米软弱地质层并换填混凝土,122万余立方米的清理量,稍有不慎就可能打破这片海域的宁静。
  2023年大桥开工前,项目部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一场白海豚保护专题会正在进行。“开挖会搅起大量淤泥,那些细碎泥粒和沉渣形成的悬浮物,一旦扩散到保护区,后果不堪设想。”项目总工程师郝聂冰指着海域图,语气凝重。经过彻夜讨论,团队锁定了3个关键控制点:悬浮物防扩散、疏浚泥沙运输防泄漏、机械设备噪声控制。随后,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方案及应急预案》,如同给大桥施工装上了“生态安全阀”。
  为拦截悬浮物,项目团队在开挖区与保护区之间架起了一道“S形双层防污帘”。橡胶浮体像一串碧绿的翡翠项链漂浮在海面,支撑着垂直延伸的非织造布幕帘,底部的配重铁链紧紧压住幕帘下缘,让它与海水无缝贴合。这道“海中屏风”将悬浮物牢牢锁在作业区内,连最细小的泥沙也休想从帘下溜走。
  疏浚物要运往20海里外的倾倒区,运输过程中的防泄漏是另一道难关。项目团队在运输船招标时就立下铁规,必须是双层封闭结构,配备溢流防控系统,开闭口密封性能要达到“滴水不漏”。每艘运输船都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视频监控和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追踪航行轨迹、船舶姿态,一旦出现异常,警报声会立刻响彻调度中心。
  桩基施工产生的200万立方米钻渣,被纳入“海陆分流”计划。全程密闭转运至陆地指定场地处理,彻底切断污染源。而白海豚最敏感的噪音问题,更是被团队精细管控。水下噪声监控仪如同潜伏的“声呐哨兵”,实时监测海域分贝;观察员则像海洋的守护者,密切追踪白海豚的踪迹,及时引导它们远离作业区。桩基施工时,所有设备都采用“软启动”,刻意放慢运行速度,让机械运转声变得温柔起来。

  据统计,目前在这片海域里有60至80头中华白海豚自在畅游,保护区成为珍稀物种的乐园。项目海洋生态保护经验,还在厦门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当大桥的钢构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白海豚的身影在碧波中跃动,这幅刚柔并济的画卷,正是二航局用责任与智慧书写的蓝色生态答卷。 

  • 责编:
  •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