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天津蓟州区矿山修复工地上,晨露还凝在斑驳的岩面上。工人杨志生跪在硌人的碎石堆里,掌心轻轻捋直国槐蜷曲的根须,并将新土层层压实,让每一粒泥土都紧紧裹住根系,要让新苗汲取每一丝生长力量。
这片曾被矿渣吞噬的土地,正经历着京津冀区域最大规模的矿山修复手术。天航局承建的蓟州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及绿化工程,计划用6年时间让700公顷荒山旧貌换新颜。项目团队定下的“整平山体、再覆新土、后植草木”三步法,不仅要消除落石滑坡隐患,更要让“荒山铺绿装,沟壑变平川,废地成资源”的蓝图在蓟州大地上生长成形。
站在矿山脚下仰望,陡峭的岩壁如刀削斧劈,危岩体悬在半空,仿佛随时会砸向地面。要让这样的山体“服帖”,第一步便是削方整平。项目团队像给病人做CT般摸清了矿山的地质脉络、受损程度和周边生态,最终拿出“爆破+机械”的协同作业方案。定向爆破时,炸药量精确到克,岩块会顺着预设轨迹滑落;紧接着,液压破碎机登场,给山体“修边”,让嶙峋的轮廓渐渐变得柔和。
可单一爆破如同在脆弱的伤口上动粗,容易引发岩体二次破碎。项目团队创新推出爆破联动机械削坡技术,将直上直下的危岩区改造成阶梯状“生态梯田”。一级级平台如同巨人的台阶,既稳住了山体,又为后续复绿搭好了舞台。站在改造后的山腰眺望,那些错落有致的台阶,正等待着绿色生命的填充。
当山体终于平整,复绿工程却迎来更棘手的挑战。这里的土壤早已被矿渣“同化”,结构性差、养分匮乏,连最耐旱的杂草都难以存活。项目团队带着改良种植土来了——这种“营养套餐”保水固土能力极强,是植被成活率的关键。“每级台阶都要修种植槽,槽里垫1米厚的新土,还要布好饮水和排水系统。”项目副经理唐先喜蹲在种植槽边,手指插进新土,感受着土壤的湿度,“得让树苗喝上干净水,又不能淹着根。”
然而,一场暴雨突然袭来,给刚起步的复绿工程泼了盆冷水。60%的种植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墒情急剧恶化,原本的计划几乎要停滞。项目团队连夜组建技术小组,连续一周守在现场,在泥泞中勘测数据、分析土壤结构。最终,“乔木固坡+草本护土”的分层方案应运而生。国槐、侧柏这些深根系乔木像战士般站在坡底,野牛草则在脚下织成绿色地毯,“上乔下草”的立体防护体系,让不同植物的根系抱团生长,牢牢抓住土壤。
团队还坚持“草灌结合、乡土优先”,选的都是适应当地气候的本土植物。为了让树苗摆脱光线不足、通风不畅的困境,他们创新“疏密相间、色叶交织”的种植工艺:缓坡区密植侧柏,构筑起防流失的绿色屏障;平坦区搭配白蜡等色叶树,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如今,复绿试验区已栽下7517棵苗木。曾经的“秃头山”正褪去灰黄,国槐舒展着嫩绿的枝叶,侧柏挺立成挺拔的绿墙,石缝里的灌木也探出了新芽。杨志生又来到那株亲手栽种的国槐旁,看着它抽出的新枝,仿佛看到这里成为了一片真正的绿洲,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是矿山重生的歌唱。
责编:
来源:天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