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水质间监测数据正常,2号水质间设备运行稳定,上游来水管道无异常。”2025年1月10日清晨,连云港市徐圩新区达标尾水排海项目运维部部长潘海瑞一边检查项目泵站,一边记录。
三航局投资建设运维的达标尾水排海项目位于徐圩新区石化园区内,项目建设期2年,运营期18年,通过在海底敷设26.5公里长的管道,将园区内3家石化企业处理达标的尾水安全输送至深海,以此实现对陆域水环境与近岸海域生态的双重保护。
巡检结束后,潘海瑞像往常一样回到项目部中控室。但这一次,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调蓄池监测数据吸引了他的注意。“水质硬度和碱度较往常每升高了350毫克。”潘海瑞指着屏幕说道。调蓄池是项目暂时收纳上游企业待排放尾水,进行最后一道水质把关的卡口。“水质指标会随上游来水成分变化出现正常波动,但都在标准阈值内,在之前的监测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水质监测部部长宋丹丹介绍说。
“不能掉以轻心,若硬度与碱度之和持续超过每升1100毫克,会加剧管道结垢。”潘海瑞提醒道。项目运维至今已2年有余,水力输送管道已存在一些水垢。回到办公室后,潘海瑞结合历史监测数据测算:按当前结垢速度,10年管道内壁垢层厚度将达7.3厘米。这不仅影响输送速率,还可能导致尾水扩散不畅,对近岸海域生态构成潜在威胁。
环保风险容不得丝毫侥幸,潘海瑞立即拿着测算结果向项目班子汇报,班子成员迅速达成共识:“小隐患不除,必成大问题,必须提前介入、主动防控。”一场“未病先防”的管道养护行动就此展开。
项目团队提取现场管道蝶阀表面的结垢样品,经检测发现垢样主要元素是钙与镁。“可使用阻垢加药工艺控制管道内碳酸钙、碳酸镁结垢及微生物滋生。”潘海瑞提议。“但输送管道太长,环境温度、流体流速和管壁特性都会影响加药效果,计量难以精确把控。”宋丹丹却有些担忧地说道。
受到医疗领域“诊疗一体化”理念的启发,项目团队化身“管道医生”,构建起了一套实时在线、非破坏性检测的超长距离管道阻垢“诊疗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先运用信息化技术模拟管道的污垢生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呈现输送管道的“健康状态”,根据模拟结果确定精准的用药剂量。一旦平台监测到管道有结垢迹象,便自动触发加药装置,精准注入阻垢药剂,将水垢清除在萌芽状态。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建立“互联网+环保”的智慧监管系统,通过设立海域和陆域在线监测站,实时记录投药计量和药效发挥情况,定期生成输送管道“体检报告”,便于水质检测人员溯源检查,制定更精准的管道健康维护方案。目前,输送管道垢层生长速率下降了70%,通水量始终保持稳定。潘海瑞自豪地说道:“以前治水靠‘急诊’,现在流行‘中医养生’,保持管道设备‘年轻态’,才是对尾水治理最扎实的源头把控。”
责编: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