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新居”的6590株珊瑚
发布时间:2025-07-17
分享到:

  夏日的琼州湾,热浪裹挟着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一航局承建的三亚深海科考码头毗邻南山,面向南海,形似一把利剑,与这片海域的生灵紧密相连。在项目约1.35万平方米的建设水域下,6590株造礁石珊瑚正悠然栖息,它们是这片海洋的“原住民”,也是生态保护的焦点。
  这些珊瑚对生存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水温必须恒定在20到30摄氏度之间,深度不超过100米,盐度需维持在3.5%左右,水体要像水晶般洁净通透。然而,全球气候变暖正让珊瑚的家园岌岌可危,深海科考码头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珊瑚的保护。作为我国深海科考的重要基地,这座码头将为深海探测提供关键支撑。
  但项目团队深知,发展的蓝图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项目经理崔海涛在第一次现场勘察时,望着水下摇曳的珊瑚群就打定了主意,“第一项工作就是确保珊瑚安全。”基槽开挖、疏浚施工可能带来的泥沙污染,会像蒙眼布一样遮蔽珊瑚赖以生存的阳光,项目团队果断决定,给这些海洋精灵搬个新家。
  这场“搬家工程”从细致的勘察开始。50米长的等深线断面样带如同精密的标尺,2名专业潜水员化身“海洋侦探”,沿着样带缓慢潜行。摄像机镜头捕捉着每一株珊瑚的栖息状态。珊瑚群落的分布图谱在电脑屏幕上逐渐清晰,为迁移方案提供了精准坐标。
  迁移方案讨论会上,崔海涛的手指在海域图上重重一点说:“每一株珊瑚都要得到妥善安置。”经过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专家的反复推演,一套“分级安置”方案新鲜出炉,那就是大于5厘米的中大块珊瑚将被安置在海床礁石的石缝中,用水泥钉固定,享受礁盘原位培育的“VIP待遇”;小于5厘米的小型珊瑚则住进精心打造的珊瑚苗床,接受苗圃培育的细致照料。更贴心的是,项目团队还为它们准备了为期3年的专业“成长计划”。
  迁移当天,海面风平浪静,潜水员们手持铁锹、锤凿,动作轻柔得像抚摸婴儿,将珊瑚从原生礁盘上小心采挖。这些海洋珍宝随即被送入活水舱——这个特制的“移动摇篮”里,水温、盐度、溶解氧都被精准调控,每隔5到10分钟,就有新鲜海水如甘霖般喷洒而下。运输船沿着规划好的“绿色通道”疾驰,将珊瑚送往三亚东锣岛的新家。
  东锣岛的沙滩上,没有机械轰鸣,只有人工搬运的身影。施工员罗仕林蹲在沙滩上,像分拣珍宝般给珊瑚分类,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送往指定区域。大块珊瑚被嵌入礁石缝隙,水泥钉轻轻敲下,如同给它们系上安稳的“安全带”;小块珊瑚则被安放在苗床上,仿佛在新家园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样的移植方式,存活率能大幅提升,生长速度也会加快!”海洋渔业专家吴教授欣慰地称赞。
  迁移后的2个月,是珊瑚最脆弱的“适应期”。项目团队又化身“海洋保姆”,按照周、月、季度的周期开展维护。潜水员定期潜入水中,清理附着在珊瑚上的杂物,监测水质变化。当看到第一株珊瑚吐出新的虫黄藻,呈现出健康的荧光色时,崔海涛和队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590株珊瑚在新家安然扎根,它们摆动着柔软的触手,仿佛在向守护它们的人们致意。这场跨越1.35万平方米海域的生态守护行动,不仅为深海科考码头建设扫清了障碍,更书写了一曲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 

  • 责编:
  • 来源:一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