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岛湾按下“生态重启键”
发布时间:2025-07-17
分享到:

  “现在的小岛湾真好看!”中交路建青岛小岛湾项目经理刘晓龙看着航拍器感慨道。画面中,幽蓝暮色漫过修复后的海岸带,水面漾着粼粼波光,新植的碱蓬草与错落的礁石勾勒出柔和曲线,滨海步行道的灯带如流星坠入海面。
  然而,这里的沿岸滩涂曾布满废弃渔网与垃圾,几乎看不到鱼虾踪迹。2022年7月,中交路建小岛湾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团队正式进场。该项目是国家蓝湾整治行动项目和青岛市重点工程,整治修复总长度约6.2公里,总面积约88公顷。当时,小岛湾面临双重困境:汇入湾区的盘龙河、于家沟河因混凝土硬化护岸致使潮间带湿地缩减42%;养殖侵占导致小岛湾自然岸线比例降至35%,小岛湾的生态活力几近丧失。
  “混凝土干砌石护岸太硬,直接把入海口的河道封住了。”刘晓龙指着监测数据眉头紧锁。为解决河道阻断、水土无法自然交换的难题,刘晓龙查阅了大量关于河道生态修复、护岸材料耐腐蚀性以及潮汐区域工程案例资料,最终锁定了“镀高尔凡合金格宾石笼”技术。这种柔性石笼,能实现水土自由渗透,其钢丝表面镀有铝合金和稀土,抗腐蚀能力是普通镀锌材料的3倍,使用寿命可达50年,能完全适应海边高盐、潮汐交替的特殊环境。
  随后,首段100米试验段成功落地。项目团队用镀高尔凡低碳钢丝编织网笼,网笼盖板上的网孔特意设计成2种大小,8厘米和15厘米交替排列,这样的设计方便青蛙、螃蟹等小动物来回活动。网笼内部填充硬石头当骨架,以稳固岸坡;外部则铺设10到15厘米混有草籽的腐殖土,既能让岸坡更加牢固,又能种出花草修复生态,还能助力固碳,可谓一举多得。
  试验取得成功后,项目开始推广使用8300余个格宾石笼护岸,整治河道达3340米。2023年6月监测显示,石笼内淤泥有机质含量提升至5.5%,田螺与小鱼群开始出现,碳排放较传统混凝土护岸工艺减少1200吨,河岸生物种类增加30%。
  此外,小岛湾整治区域内,48公顷的养殖池塘曾像补丁一样割裂了潮间带生态。长期投喂饵料导致滩涂发黑,每年向海洋排放2.3万吨养殖废水,相当于每天倾倒50吨化肥入海。项目团队在完成让养殖户退出养殖后,面临更艰巨的挑战:让这片滩涂重新拥有自我净化、滋养生物的能力。
  项目技术团队联合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组成攻坚组,历时3个月,开展了23次实地勘测,采集了127组底泥样本进行成分分析。经过5版方案的优化,形成了“分层清淤+高压冲洗”工艺:先利用三维声呐精准扫描淤积层分布,机械清除上层0.5米至3.5米的淤泥,再用高压水冲洗剥离底部0.5米的粘性淤泥层。该工艺成功清除33.9万立方米的淤积层,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态基底功能。
  监测数据显示,退养区域的底栖生物多样性恢复周期缩短约6个月,水质透明度提升约0.8米,梭子蟹、沙蚕等生物重新繁衍,形成了新的海洋生物链。

  2024年,镀高尔凡合金工艺石笼护岸与三维声呐精准清淤技术被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纳入省级技术标准,东营、威海等5个沿海城市已应用该技术整治28公里的岸线。2025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小岛湾北岸作为“洁净岸带”计划的核心示范段,为青岛建设国际海洋生态名城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 责编:
  • 来源:中交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