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牛”耕好“安全田”
发布时间:2024-01-19
分享到:

  黄仁东是二航局中山管廊项目安全员,在二航局已经工作三十多年,一副憨厚老实的模样。“我负责安全工作,就要耕好安全这块‘责任田’。”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黄牛”。

  中山管廊项目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起步区,主要包括综合管廊工程、道路及附属工程和隧道工程三部分,由于紧邻中山市沿海区域,施工土层是以淤泥层、砂层为主的软弱地层,地底沉降问题严重,施工难度较大。在项目建设之初,安全生产工作就被摆在了首位。
  由于项目上安全管理人员有限,如何做到监管“无死角”,成为摆在黄仁东面前的难题。思索中,黄仁东想起自己的师父刘彪曾说过:“安全管理不是让一个人去管,而是要充分发动每个员工都争当安全员。”随后,黄仁东向项目领导建议开展“现场随手拍”活动,让每个人都擦亮双眼,观察施工现场、办公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随时随地上报。
  起初“随手拍”的推行并不顺利,工人们脑筋还转不过弯:“谁愿意拍自己人违章然后等着罚款呢?”但是黄仁东没有放弃,他率先把“随手拍”付诸行动,把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及违章照片摆在工友们面前。一次,货运司机见到司索工未将钢丝绳及时松解,自行上前给钢丝绳解锁,结果左腿不慎被旁边的钢筋扎伤。
  这件事发生后,工友们明白了生产中“安全无小事”,渐渐理解了黄仁东的良苦用心,纷纷参与到“随手拍”活动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仅仅一个月,项目部消除安全隐患近20处,并且定期公示安全“红黑榜”,做到奖罚分明,项目“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氛围也愈发浓厚了。
  解决了一个“心头隐患”,管廊施工防水这个难题又摆在了大家面前。中山管廊项目全线采取明挖施工方法,基坑开挖深度大,最深达到15米,有4个区域下穿河道,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四工区的过河段。
  “管廊施工就怕水,安全保障看防水。”这是项目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如何把软得像“面条”一样的止水带平整地预埋在管廊混凝土中,是个技术活。然而,在试验段施工时,黄仁东发现,浇筑混凝土后,预埋在管廊底板上的止水带发生了细微跑位,存在渗漏的风险。黄仁东和项目团队进行了反复试验比选:把止水带拉直环绕,力度稍微不均,就容易拉伤;双面搭接时,如果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搭接部位又会出现空鼓,从而带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隐患。
  “试试钢边橡胶止水带呢?应该能够保证防渗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黄仁东提出建议。钢边橡胶止水带可以在止水带的钢板上增设安装孔与钢筋相连接,固定牢靠不易位移,使各部分受力均匀、合理。经过现场验证,该方案能较好地保证止水带的平顺,同时,镀锌钢板与混凝土的良好粘接使其防水性能更佳。随着混凝土缓缓注入,33米长的止水带被精准、完整地包埋、铸接在管廊底板上。验收时,质检人员出示了检查结果:止水带中心圆环与节段接缝中心线完全重合。这意味着止水带能起到最佳的防水效果。
  正是有黄仁东这样的“老黄牛”时刻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使得项目在开工1000多天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 责编: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