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守护能源大动脉的戈壁“红柳”
发布时间:2013-11-14
分享到:




守护能源大动脉的戈壁“红柳”——记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红柳作业区工人王彪


  新华网兰州11月12日电(记者 石昊)入夜,当千万个中国家庭打开天然气准备做饭、取暖时,王彪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寒冷的戈壁深处忙碌着:紧盯仪表、操作设备、巡查线路……在这帮“80后”脚下,奔腾的天然气流穿越无人区呼啸东去。
  王彪工作的红柳压气站,位于甘肃酒泉的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是西气东输二线从新疆进入甘肃后的首个压气站。当天然气流到达这里,前行的动力已经不足,而海拔1600米的红柳站正好处于加压的最好位置。
  站小责任大,可工作却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浪漫。枯燥的生活、危险的操作、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身材本就不高的王彪更显黑瘦。但四年的历练,也让这个来自海南农村的29岁小伙子,迅速成长为工艺设备技术骨干和青年岗位能手,守护着天然气“国脉”。

 “我只是在日常工作中更用心”
  2009年,王彪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下辖的西气东输二线红柳压气站。这里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
  红柳站所有用水都要靠汽车往里运,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更是奢侈,和王彪一起来的两名同学吃不了这份苦,没过多久跑回了大城市。
  除了自然环境,陌生的工作也让王彪充满了挫败感。虽然大学学的工科,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输气管道。刚到站场那会,他笑称自己连一个简单符号都不知道啥意思。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王彪每天泡在机房摸索设备,边查词典边“啃”外文技术资料。有时候室友半夜醒了,发现王彪还在看书……
  “112公里管道,3个阀室,112个测试桩……”谈起工作,一连串带着海南口音的数字从他的嘴里“喷涌”而出。这时候的王彪和平日那个羞涩腼腆的大男孩判若两人。
  没过多久,考验这帮年轻管道人的时刻到了。2011年5月,由于上游天然气中水汽加重,管道内积水导致设备出现“冰堵”迹象。一旦“冰堵”导致天然气停输,不仅影响西气东输全线的输送计划,甚至有可能减少我国的进口气量。
  面对不曾遇到的挑战,王彪挺身而出,带领同事经过三天三夜抢修,在没有停输的前提下更换了设备、排除了险情。
  带着一股爱钻研、不服输的劲儿,王彪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压气站的不少技术难题,比如站场电源不停机的情况下切换外电,使压气站的心脏——压缩机组免受供电故障影响。看到这些,站场的同事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王彪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彪彪师傅”。
  “我上班时间不长,也没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只是在日常工作中更用心。”王彪说。

 “最苦的是照顾不上亲人”

  王彪从小在农村长大,他说工作再苦再累自己都能忍受,“最苦的是照顾不上亲人”。
  提起妻子怀孕时出现的意外,一直笑呵呵的王彪突然有些哽咽。妻子远在海南,怀孕六个月时,下楼梯不小心摔倒,所幸没有大碍。“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无力感。”王彪说。
  就在妻子预产期前几天,站场突然接到更换设备的紧急任务。本来正兴奋地准备回家的王彪悄悄退了机票,主动留了下来。
  “老婆,这里有个急事,可能要耽误几天。”王彪给妻子打电话。
  “没事的老公,我会照顾好自己。”电话另一头的妻子沉默片刻,“你也会支持爸爸的,对吧宝宝?”
  王彪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上大学就是贷的款,父母对他倾注了太多的期望。
  “说实话,每次回老家见到亲人我都不想回来了,可回来一忙起来也就忘了。”王彪说,“如果我扭头不干了,谁来养家?为了家人,我也得好好干。”
  “我感觉我的工作有意义,我所在的集体很温暖。”王彪说。红柳站目前有37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
  红柳站原本没有红柳。小伙子们向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要了几株红柳树苗,种在了压气站门口。几经寒暑,如今这几株红柳已经在戈壁滩上生根发芽。

  • 责编: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