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库做“CT”让淤泥变沃土
发布时间:2025-10-23
分享到:

  清晨,于桥水库水面静谧,项目负责人布如猛已在岸边伫立良久。远处,清淤船正为天津市城市供水水源地开展精准的清淤作业。
  于桥水库是国家级重要饮用水源地,也是引滦入津工程的核心调蓄库,长期保障天津及周边地区供水。近年来受泥沙淤积影响,水库面临库容萎缩和富营养化加剧的双重问题。为恢复水库生态功能,2024年5月,天津市启动于桥水库清淤试点工程。天航局环保公司承建的一标段,清淤总量高达771万立方米,对水库生态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传统排水清淤虽看似高效,但会导致淤泥堆积,引发二次污染,影响供水,淤泥如何高效清除与利用是关键难题。”布如猛指着作业面语气凝重地道。
  为摆脱困境,项目团队先后开展6轮技术方案论证,确定采用水下原位清淤工艺。淤泥高效清除的重任落在了由天航局自主设计研发的“浚江”“浚湖”等多艘环保智能清淤船肩上。于桥水库东北施工区包含13个分区,该区域一年内超半数时间存在季节性冻土,且各分区间清淤厚度差异大,施工条件复杂。
  为提升清淤效率,项目团队为船舶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控制施工平面,导入施工背景图、水深图,配合疏浚软件实现精准定位。施工中,系统实时传输三维坐标至驾驶舱,驾驶员设定虚拟作业边界后,绞刀自动沿预设轨迹移动,依据不同水深与淤泥厚度对应的颜色标识进行精准作业,将清淤厚度误差严格控制在1厘米内。“这像给水库做精细CT,通过高精度定位与三维可视化技术,水下每一处的淤泥分布都清晰可辨,使我们能够像‘靶向治疗’一样,精准清除目标淤泥。”布如猛解释道。
  清淤进度提升后,将淤泥资源进行“变废为宝”的谋划便提上日程。早在项目筹备之初,技术人员发现水库底泥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农田的3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肥料”。但刚清理出来的淤泥含水量超90%,相当于“泥浆粥”,需将含水量降到30%以下才可利用。
  项目团队先尝试板框压滤工艺,由于淤泥土质不均匀且含大量腐殖质与贝壳等杂物、导致絮凝剂配比和压榨力度失衡,处理后的淤泥含水率仍达75%至80%。项目团队召开专题技术研讨会,围绕调理剂选型、压力参数匹配等核心议题讨论,形成10余条技术建议。
  项目总工程师石洪智提出,泥水分离的关键是优化工艺参数。此后半个月,他带领团队扎进试验室,采用烘干称重法,对10个批次泥饼精细采样检测,反复调整污泥药剂配比与测试压榨力度,根据淤泥不同的含水量与土质,最终确定了药剂配比与压榨力度动态组合方案。新工艺脱水后淤泥含水率降至28%,有机质含量仍高于普通农田土壤,且降低了处置成本并改变淤泥土壤属性。
  2025年4月,项目团队将“新生沃土”用于水库周边的底泥种植试验田,首批试种了油菜苗,仅1个月就蹿高5厘米。“未来,这些沃土还将用于周边人工生态岛屿打造、芦苇及狐尾藻等净水植物种植、废弃矿坑修复等领域。”石洪智语气里满是自豪。
  截至今年9月,771立方米淤泥从沉睡库底转为农田沃土,从生态隐患化作资源宝藏,让于桥水库重焕碧波,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 责编:
  • 来源:天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