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新加坡索菲亚路,日光穿过高楼倾泻在街道上,两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车水马龙的场景映照出这座城市的繁华。街道中央,一顶白色的巨型帐篷静静矗立。“这个白色帐篷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守护着项目周边环境,再也不用担心尘土和噪声影响居民。”中国港湾南太平洋区域副总经理冯良记自豪地说道。
中国港湾索菲亚路混合用途大楼改建项目位于新加坡多美歌索菲亚路核心商贸区,周边住宅、商办建筑密集,属地环保监管标准严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噪声和粉尘投诉、停工,甚至触发监管问责。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严苛环保要求,项目团队必须另辟蹊径。
项目团队经过数周的技术筛选与论证,梳理了全球主流的绿色拆除与围护技术,通过建模、比选、推演,最终选定国内日渐成熟但在海外仍属空白的气肋式充气膜结构系统。“这一系统通过高压空气支撑形成封闭安全空间,能显著降噪、彻底封尘,且搭建快速、能耗较低,具有多项优势。”项目负责人马骏介绍道。
这项技术首次走出国门,为了适配新加坡气候,项目团队联合国内设计单位与膜体制造商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展开为期2个月的技术攻关。通过风载荷仿真建模、微气候环境适应性测试,反复验证膜体曲线、锚固系统、气压调节参数,优化温湿控制算法,增强气膜材质。最终,团队实现对膜体系统控制机制的“全流程本地化适应调试”,确保每一寸结构都真正“量身定制”,精准适配新加坡实际气候状况。
新加坡作为亚洲建筑监管最严苛的国家之一,在临时结构、气压设备、安全通风、防火材料等方面有着独立且复杂的技术标准体系。为了符合属地管理要求,项目团队先后翻阅上百份属地建筑规范、环保法案与临时结构技术标准,建立起涵盖结构安全、消防应急、排风通气、气压稳定性等关键模块的技术论证资料包,并多次向新加坡建筑局与环境局开展技术汇报、现场模拟验证与联合审查,最终通过合规审核。
施工组织也面临多重挑战。气膜虽搭建快捷,但前期准备要求极高,因施工空间受限、周边扰动敏感,项目团队推翻了原地库一层2.1米厚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筏板拆除方案并进行系统重构,明确“搭建顺序-通风系统布置-气压维稳机制-场地净化预处理”流程,确保现场每一环节衔接有序、稳步推进。同时,为确保系统上线后真正做到“即插即用”,项目还同步开展本地施工培训,建立应急响应体系,包括现场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保压系统的自动报警机制、气膜内外通讯系统的应急联动设置等,确保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工地现场的安全高效。
安装当天,这个占地面积530平方米的白色气膜在鼓风机推动下缓缓升起,宛如一个“巨型气球”,有效覆盖施工区域。实测数据显示:气膜系统启用后,现场噪声平均降低15分贝以上,扬尘抑制率超80%。周边居民投诉率为零。封闭作业空间还改善工作环境,施工效率提升约25%。
如今,“大白”已然成为闹市之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文明和环保,而在这风景背后,是一群工程人矢志不渝用科技、智慧与责任,为城市“降噪”、为工地“减负”、为地球“减碳”的坚定步伐。
责编:
来源:中国港湾(新加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