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山岛的“硬核名片”火了
发布时间:2025-10-23
分享到:

  晨曦中的大洋山岛上,模块车载着重达5000吨的桶式基础构件装船,稳稳驶向施工海域。这里是三航局舟山科技公司海工基地,不仅是我国深远海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更是央地携手共建、共同发展的“新样板”。

  洋山港区地处东海,隶属浙江舟山市嵊泗县,是南北海运与长江水运的“T”型枢纽。2022年,三航局为支持上海洋山港建设,决定在大洋山岛筹建海工基地。仅用3年时间,这座曾经产业薄弱的小岛,便建成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桶式基础构件预制基地,刷新了海工装备基地的建设速度。
  项目筹备之初,洋山镇政府的“护航”便贯穿全过程。为破解孤岛施工的堵点,当地政府开通“绿色通道”,从土地审批、临时用地到施工许可全程协助;面对孤岛施工的物资保障难题,又主动协调海事、港航部门,为出运驳船争取优先通行权。“政府扫清后顾之忧,我们就能专心把技术做到极致。”基地技术负责人金懿感慨道。3年来,团队在桶式基础结构预制和出运领域斩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省部级优秀成果。
  技术突破之外,基地更把“反哺海岛”刻进发展理念。多年前,嵊泗还是“孤悬外海”的偏远海岛,产业基础薄弱,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村落常显冷清。基地自建设之初便将“本地优先”写入用工政策,不仅定向招聘岛民,还免费开展技能培训,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理想工作。“通过央地合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基地党支部书记骆加佳介绍道。
  29岁的当地青年周净侃,便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现在守着家乡就能挣钱,还能照顾爸妈,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此前,他常年随船在海上漂泊,辗转宁波、温州务工,与家人聚少离多。2022年,他参加基地组织的招聘培训,凭借扎实的学习态度获得船机设备调度员岗位。从登记设备状态、传递调度指令,到独立统筹桶式基础运输全流程,他的成长轨迹与基地发展同频共振。“现在月薪稳定在9000元,每年还能参加技能等级晋升考核,真正靠技术吃饭。”周净侃的话里满是踏实。
  如今,像周净侃这样的本地员工,已占基地总用工量的30%,涵盖钢构制造、设备调度、船机运维等10余种岗位。基地每季度还组织技能培训和岗位竞赛,让他们不只“有活干”,更“能干好”,越来越多外出青年回到海岛,让曾经冷清的村落重新有了烟火气,为洋山岛上注入了新活力。
  基地的落地,更带动岛上产业链“链式”兴旺。随着工程团队进驻,岛上的运输、餐饮、住宿、旅游业迅猛发展。本地船老板感慨:“你们基地建起来,我们的船也忙了起来。”物流公司运力翻番,周边商户客流增加,不少居民开起餐馆和饭店,就连岛上的便利店,客流量也增加了三成。
  自2022年投产以来,基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引擎”,累计为地方贡献税收超2000万元,带动钢结构加工、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产值超过4.5亿元,推动洋山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如今,每逢重要参观团到访,基地都是必打卡之地,成为大洋山岛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从参与洋山港一期建设到打造海工基地,三航局在东海海域深耕20余年,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而今,这张“新名片”,正在实践中书写着海岛振兴与央地共赢的新故事。

  • 责编:
  •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