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留住了‘老味道’,又有了新活力!”在广东揭阳市中山路生活了60多年的老街坊谢文炳,望着修缮一新的骑楼街区感慨万千。雕花窗棂重现明清韵味,南洋拱廊与潮汕山墙相映成趣,青石板路上人影流动——这座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岭南水城”,在四航局“修旧如旧”的坚守下,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诠释了央企服务“百千万工程”建设、助力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揭阳古城形如“水上葫芦”,古城墙、学宫、城隍庙等古迹星罗棋布,中山路、打铜街骑楼群更是潮汕商埠百年记忆的载体。可岁月侵蚀让这些瑰宝渐失光彩:建筑外立面贝灰剥落,木结构遭虫蛀腐朽,部分墙体倾斜开裂,商业街日渐萧条。文化载体的衰败,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让地方文脉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守护古城成为揭阳民众的共同期盼。
2024年,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守护文化根脉,四航局联合古建筑专业团队启动“活力古城改造提升工程”。工程覆盖思贤路、玉窖溪两岸、中山路等古城全域,修复骑楼433栋、潮汕传统民居184套,总面积超3.2万平方米,旨在让濒临衰败的历史街巷与建筑重焕生机。“作为揭阳建设者,我们要守护老潮汕风貌,赓续千年文脉。”项目负责人孙树铭在施工策划会上语气坚定。
在现代化改造与历史原真保护的平衡中,项目团队坚守“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将文化保护贯穿施工全过程。团队特邀潮汕古建筑营造国家级传承人及灰塑、彩画、嵌瓷等广东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组成专家顾问组,为古建进行“大会诊”。骑楼修缮中,工匠们用传统糯米灰浆填补墙体裂缝,以贝灰调和的涂料还原外立面质感;针对木结构腐蚀问题,采用“局部替换+整体加固”技术,将古建梁柱的保存率提升至85%,最大程度保留历史痕迹。
老商号匾额是骑楼“商业魂”,更是文脉记忆的重要载体。“丢了匾额,建筑就没了温度。”孙树铭的话,显露出团队对细节的重视。为精准复原匾额,团队走访档案馆、拜访老商户,以老照片、老字号账本题字为蓝本,逐一梳理匾额的字体风格,如“协昌号”要还原笔锋厚重感,“同顺记”得找准“蚕头燕尾”韵律,“合宝”须体现庄重典雅等等。施工采用“专业班组接力”模式,一栋二层的骑楼需要11个班组接力作业1个月完成,每道工序均由从业30余年的老匠人现场把关,从匾额笔画到廊柱比例,都要经过“老匠眼”确认才算过关。当“万国医院”“陈和昌”等匾额在阳光下重现光彩,旧时商户的吆喝声仿佛再次回响。
如今,修复后的揭阳古城,每天都在上演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故事:清晨的中山路,老字号粿汁店飘出阵阵米香;午后的玉窖溪畔,非遗传承人指导孩子们排练木偶戏;夜晚的牌坊街,英歌舞的鼓点与潮剧的丝竹声此起彼伏。“古城修复不仅救了老建筑,更给了传统文化新舞台,让年轻人愿意走近、爱上潮汕文化。”非遗潮剧传承人林阿姨感慨。
2025年国庆黄金周,中山路开街首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功点燃揭阳文旅热情。这背后,是四航局以央企担当赋能文化活化,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地方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责编: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