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湛江东海岛潮间带滩涂上,无人机循着预设轨迹吊运秋茄幼苗,无人船在浅水中穿梭测绘。这片曾荒芜的滩涂,如今成了四航局打造的“无人生态试验室”。2025年7月初,这片由智能设备栽种下的秋茄幼苗,此刻已抽出新叶,四航局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总工程师黄宇不禁感叹:“多亏无人智能装备的助力,生态保护与修复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高成效。”
广东湛江经开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项目二期工程,共涉及31处养殖塘红树林种植,项目范围总面积达1675.95公顷。2024年12月,项目团队初抵东海岛时,便被眼前景象所震撼,近1万亩的滩涂在潮间带绵延伸展,沟壑泥潭里藏着碎石与芦苇丛,人员行走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10来个人一天只能运1000余棵苗木,还会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直接影响幼苗存活率。”黄宇深知,传统模式远不能满足“零污染、高存活率、高效推进”的施工需求,必须另寻出路。
转机源于一次苗木养护作业。此前项目团队曾租用小型无人机喷洒低浓度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既精准控制药量,又避免人工蹚泥作业破坏幼苗根系。“喷药用无人机能行,运苗、放样为啥不行?”黄宇的话成了团队转型的起点,一支技术实施小组迅速成立。小组成员一边参考无人机调运案例,一边收集潮汐、土壤盐度等数据,围绕无人机载重平衡、无人船测绘精度等内容进行反复调试,历经1个月,一套“无人机+无人船”智慧生态修复系统成功落地,为“无人生态实验室”搭起核心技术框架。
2025年1月,系统投入使用。针对人工运苗效率低的痛点,团队采用多旋翼无人机吊运系统,轻量化吊舱搭配视觉双模定位技术,实现苗木“无接触式转运”。为提升安全性,团队还联合无人机厂家改造投放系统,新增“自动垂放安全距离”功能,既无需操作人员远离作业区域,又能避免垂放时碰撞障碍物。“单架无人机单日能运输2000余株苗,可抵20个工人的工作量,施工周期缩短65%。”黄宇看着正在转运的无人机介绍道。
与此同时,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无人船化身“水下侦察兵”,每秒采集数百组地质数据,单日测绘面积达2平方公里,是人工效率的5倍,减少70%的人力投入。其生成的三维滩涂模型,能精准标注适宜种植区,更彻底消除人工涉水作业可能遭遇的滩涂陷车、潮汐困人等安全隐患。
除了智能化装备,团队还构建了“设计-施工-养护”全周期生态管理体系。育苗区内,红树林幼苗根系裹着特制的营养土,苗木抗逆性提升30%;每株苗都种在带透气孔的容器里,移植后顺着项目设计的沟壑舒展根茎、稳固扎根。地下布设的传感器每分钟向云端发送盐度、湿度等数据,生成实时“生态体检报告”。“明天凌晨3点潮水退去,土壤湿度将降至60%,需要启动滴灌系统。”项目养护员王希铭看着手机软件终端里的报告,精准调控养护措施。
截至2025年8月,30余万棵红树林幼苗已完成移植,枝叶舒展至手掌大小,在潮风中摇曳生姿。它们既是绿色风景,更是守护海岸的生态屏障。据测算,待幼苗成熟后,每年可新增固碳超2000吨,相当于1.4万辆家用燃油轿车1年的碳排放量,四航局这座“无人生态实验室”正以科技为笔,绘就湛江滩涂生态修复新图景。
责编:
来源:四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