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茂县,群峰如黛,云雾缭绕。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掠过山脊,古老羌寨的轮廓在光影中渐次清晰,屋顶上一片片倒映蓝天白云的光伏板在晨光里折射出科技与传统交织的微光。
机电局设计的光伏项目,是在茂县农户屋顶、工商业建筑屋顶及集体闲置空地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缓解当地电力供应压力,为千家万户节省用电成本,让绿色效益真正惠及羌寨百姓。
2025年2月,项目负责人高强带着设计团队初到茂县,站在山坡上望去,家家户户的屋顶像被打翻的“积木盒”。青石板斜顶,彩钢瓦平台,木头尖顶错落分布,每座屋顶都嵌着白石——这是羌族世代敬畏的图腾。当天傍晚,团队坐在火塘边听村支书讲白石的故事,火苗舔着柴薪的声响里,高强在笔记本上写下:“光伏板要像羌族儿女那样,给天神留位置。”
可真到测量时,难题来了。农户建房没有施工图,也无楼梯。为测准屋顶尺寸数据,团队决定用“高科技+笨功夫”的办法。先用无人机挂载相机与激光雷达,将每座屋顶的形状、白石位置、热水器以及管线的分布都扫进三维模型,再带着钢卷尺入户,手绘设计草图,核对建模尺寸,并用红笔圈出白石的位置,那是碰不得的“文化禁区”。深夜碰头会上,大家围坐对图纸进行剖析。“这个异形坡面,支架角度还能不能再优化5度?”“不同采光面的光伏板,一定要注意接入不同控制回路,这样才能提高发电效率。”“东边那户接入点远了,试试就近分布式并网接入?”慢慢地攒出一本“屋顶档案”,每种户型都标着“避开白石的法子”。
刚破解为白石“让路”难题,茂县脆弱的电网又给团队一击,农村配网薄弱,杆上变压器低压馈线杂乱,电力设备陈旧且安装不规范,低压交流线路随意搭接,光伏并网稍有不慎便极易引发短路故障,影响配网运行,增加后期运维风险。
团队参考其他山区光伏并网案例,连续3天开展技术攻关会,对比方案。就在大家对着方案沉默时,电气设计负责人孙志强指着图中“光伏电站-变压器-公网”的连接节点说道:“咱们能不能在这儿加个‘中转站’?用‘并网箱群+防孤岛装置’的组合,减少变压器低压侧的改造量?”这像在光伏电站和公网之间加个“智能漏斗”,让光伏电站在电源连接点处汇流,再通过防孤岛装置实时监测电网状态,一旦电网出现欠压或失压,装置会立刻切断光伏接入,避免影响公网运行安全;经测算,方案不仅降低并网安全风险,还能省下近两成的变压器改造费。
为进一步打消村民安装光伏板的质疑,设计团队在村委会院内摆起“光伏课堂”,用玉米棒子当教具:“一片板一个月能省的电,够磨三袋玉米。”他们带着村民去县城看已建成的光伏屋顶,并把每家的顾虑记在本子上,再一条条融进设计里。
2025年4月,首批光伏板投运并网发电,老阿妈第一次看到电表数字没往上跳,拉着高强的手给他塞核桃:“这‘蓝瓦片’真能省钱!”
山风掠过,逆变器的轻轻嗡鸣,与远处传来的沙朗舞曲渐渐合拍。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光伏板与白石图腾并肩站在屋顶,共同守望着羌寨的新生。
责编:
来源:机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