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坡西港码头上,蓝色的智能岸桥的钢臂起落间,作业车辆沿着划定路线穿梭,工人们熟练而规范地操作着设备。这里是振华重工参建的斯里兰卡科伦坡西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现场,安全总监荣长海望着此景不禁感慨:“从初到项目现场的压力重重,到如今的安全有序,我们建起的不只是自动化码头,更是跨文化的安全共识。”
作为斯里兰卡首个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8台岸桥、18台自动化轨道吊、码头操作系统等核心设备,还承担全流程系统集成任务,是振华重工“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的重要体现。可项目启动之初,8个月的超短调试周期和高标准验收要求的压力尚未缓解,跨文化安全管理的难题就率先“找上门”。
刚进场时,荣长海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左右,工人们总会停下工作,汇聚到临时工具间附近,享受当地特有的15分钟茶歇时间。可这15分钟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正在调试的岸桥突然暂停,无人看管的叉车挡住通道,一旦发生误触或碰撞,后果不堪设想。“直接取消茶歇肯定不行,不仅会引发抵触情绪,更会破坏双方的信任基础。”荣长海提出建议,“要找到一种和当地文化适配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商议,团队最终定下“分批轮休、机器不离人”的柔性策略。
第二天班前会上,他通过翻译向工人耐心解释:“我们尊重大家的茶歇传统,但调试中的设备就像孩子,不能没人看管。”他边说边用手势表达轮休流程:将工人分成2批,一批茶歇时另一批值守,凭借对讲机沟通,在确保每人能享受茶歇的同时,设备也始终有人看管。起初偶尔有人忘记轮换,属地安全员兰迪玛会笑着上前提醒。渐渐地,轮休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茶歇时的工具间里,中国同事与属地工人还会围坐在一起,借着茶香交流操作技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点点拉近。
解决了茶歇难题,语言不通也是一道坎。码头调试现场的英文警示牌常常会被无视,现场超过60%的工人母语为僧伽罗语或泰米尔语,英文警示牌对他们来说并不能发挥作用,语言隔阂让安全指令难以精准传递。“安全没有国界,但必须接‘地气’。”荣长海当即决定,重做一批包含英语、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3种语言的安全警示牌。
现场的警示牌需要承受当地的暴晒和雨水,对于材质有特殊的要求,荣长海带着兰迪玛跑遍科伦坡的文印店,把不同材质的样品放在阳光下暴晒,又泼上水测试防水性,最终选定一种耐候性强的PVC材料。接下来的一周,他们对照专业词典,将“调试区域未经允许禁止进入”“临水作业须穿救生衣”等20余条安全标语,翻译成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还配上简单直观的图标。当第一批三语警示牌在现场竖起时,工人布狄卡笑着说:“这下我一看就懂,再也不怕记错安全规则了。”渐渐地,工人们不仅自己遵守规则,还会主动提醒同事:“你看警示牌,这里不能随便放工具。”
今年4月,科伦坡西港正式开港。“得益于专属的安全经,我们顺利实现了项目‘安全零事故’的目标。”荣长海满眼自豪。码头边,满载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靠岸,阳光下的三语警示牌格外醒目,诉说着这段暖心的守护故事。
责编:
来源:振华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