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哩寨隧道,原来叫水牛家隧道,这可真是一头脾气大、犟劲足的‘蛮牛’!为了打通这条隧道,我们整整花了七年呢!”一公局集团七公司四川九绵高速11标项目负责人王超眼中闪烁着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
九绵高速,这条连接藏区及川甘两省的便捷省际公路大通道,肩负着构建川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网的使命。其中,厄哩寨隧道是全线施工风险最高的隧道之一。这条全长6.06公里的分离式独立双洞特长隧道,跨越了10处断层破碎带,降伏这头“蛮牛”,其难度可想而知。
隧道所在位置地质灾害频发,陡峭的山势使隧道洞口横跨于国道247线,高度差竟达45米!这样的地势,即便是擅长攀爬陡峭山坡、穿越复杂地形的山羊,也难以轻易征服。
2017年,为尽快进入施工状态,王超带领团队依靠地勘资料和设计图纸,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绕行,劈开没过膝盖的荆棘,踏上了寻桩号、勘线路的征程。经过1个多月的艰难勘探,他们提出了一个可行方案:在距离隧道出口1公里多处,打通一座306米长的通道斜井,作为隧道洞口施工的突破口。
斜井打通后,隧道施工才正式进入正洞阶段。然而,山体全是5级软弱围岩,岩层一碰就碎,隧道施工就像在“豆腐渣”里打洞。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土石掉落、塌方等连锁反应。且这种岩层一泡就软,遇水极易成泥,使施工异常困难。
面对这一难题,团队提出了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超前管棚支护等措施。可隧道掘进不久后,2018年下半年的一次强涌水让他们意识到,施工难度远超预期。5天内,隧道岩石的裂隙中涌入了4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他们抽排3个月才彻底处理完。
“道阻且长,我们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随时应对各种难题!”王超号召大家迎难而上。他们根据软岩形态特点的变化,动态调整施工方案。同时,寻求行业隧道专家的帮助,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成立现场工作组指导施工。
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针对隧道全过程软弱围岩的强度低、变形大、含水性强的特点,2019年3月,团队正式采取“三台阶留核心土法”在主洞内掘进施工。他们通过设置套筒连接自适应预警锚杆和加强双层钢拱架支护,减少围岩变形。3个台阶7个面同时开挖,与支护平行推进,便于现场实时调整施工工序和方法。该方案有效解决了因围岩不稳定导致的施工风险,后续施工中再未出现过涌水。
除稳步掘进外,团队还时刻关注地质条件的变化、天气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等不利影响。七年间,他们累计进行了767次变更,包括隧道衬砌类型、隧道注浆措施和路基边坡防护措施等。每一次变更,都意味着团队需要重新审视原设计方案,评估对工期和成本的影响,并协调各方资源进行调整。
七年里,项目团队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荣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矩形导洞施工工法》等课题成果也获得省部级工法,为治理攻克同类型复杂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借鉴。
七年的智斗与拼搏后,厄哩寨隧道迎来了双幅贯通。这条满载着汉、藏、羌、回等各族同胞共同期待的“最美山间高速”,预计将于2025年6月建成通车。
责编:
来源:一公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