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绳系牢浪里稳,防护扣紧保平安,模板堆放莫过线,临边防护要闭环……”春日清晨,响亮的诵读声穿透雾霭,唤醒了沉睡的码头。三航局万宁乌场一级渔港项目现场,60余名产业工人正用《施工七字谣》开启新一天的安全班前会。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项目,这座集智慧化、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渔港,建成后将为4万艘作业渔船提供补给保障。为促进当地就业,项目产业工人队伍中海南工人占比达四分之三。然而,受文化程度所限,传统安全培训时常陷入“讲者费力、听者走神”的困境。
2023年11月项目伊始,在7米高的沉箱预制平台上,钢筋工陈学亮正猫腰在梁上走动,安全绳尾端在腰间摇晃。“陈师傅,双钩保险必须扣牢!”安全员杨多中通过一键喊话器紧急提醒。陈学亮对着监控视频嘟囔:“我年轻时打鱼那会,在桅杆顶部补帆都不用这东西。”随后才不紧不慢地扣上第二重锁。
工人们习惯性地依照老经验操作,这让刚入职2年,一心想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杨多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杨多中在路过当地幼儿园时,听见孩子们用海南话传唱疍家民谣,那悠扬的曲调在他脑海中久久萦绕,也让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当地人习惯在学习和劳作中使用疍家调传递信息,何不把安全施工注意事项改编成民谣?”杨多中随即向安全总监孔梵汇报了这一想法。“安全管理也要入乡随俗,我们不妨在班前会上组织大家诵读民谣,让工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危险源的记忆。”孔梵赞同道。
与项目团队商定后,杨多中立即邀请擅长音乐创作的本地施工员孙维明组成创编组,将安全操作规范转化为押韵口诀。当《脚手架搭设七步谣》通过喇叭在现场播放,混凝土工王志强惊喜地说:“这些调子像我阿爸当年教的捕鱼诀,安全要点听两遍就记住了。”
面对南海海域频繁的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项目团队深知,仅靠民谣音乐难以全面保障施工安全。在台风季到来之前,项目精心打造了“VR安全体验馆”,构建起一个沉浸式安全教育平台。钢筋班组长周鹏飞因未按规范组织班前会学习,成为首位体验者。当周鹏飞戴上VR头显、踏上震动平台的瞬间,高空坠落的失重感裹挟着海风呼啸声扑面而来,让这个从业20年的老师傅踉跄着摘下头盔。从那以后,他的班组一直保持着安全生产无事故记录。
为发挥全员安全“探头”作用,项目还将激励机制嵌入安全信息化管理。在高风险作业管理平台“天眼查”系统中,增设“安全盲区上报”专栏,工人发现隐患可直接上报系统,每条有效线索奖励20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相应分值的劳保用品。电工吴守业用500积分兑换的智能手环成了班组里的“香饽饽”,手环不仅可以监测身体健康状况,在临近危险源时,还能收到“天眼查”系统发送的语音预警。建设过程中,该系统共收录隐患线索327条,整改率达100%。
责编: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