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珠江口,阳光为中船黄埔文冲修船厂披上了一层流动的金纱。在这片金光中,停泊在岸边的天航局“天鲲号”挖泥船甲板上传来检修工具碰撞的清脆声响。
“天鲲号”是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是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国轮国造”的集大成者。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疏浚技术的巅峰,更承载着鲲“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里,“家”文化发挥着“疏浚旗舰”的窗口作用,让这艘钢铁巨轮成为了传承与创新并蓄的温暖家园。“天鲲号”长廊里的影像和文字讲述着它的辉煌历程和船员们的奋斗故事,“鲲青年”创新工作室关注每一位青年船员,在“双师带徒”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之树在这里舒展根系,薪火相传。
2024年7月,晨雾尚未散尽,“天鲲号”船员们正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天,船舶党支部书记张东海正带着轮休船员在食堂里为当月“寿星们”准备生日会。彩带如虹桥般横贯舱室,气球像跃动的浪花簇拥着中央的双层蛋糕,奶油制作的“天鲲号”栩栩如生。后厨里,大厨王明星正施展着河南老家的手擀面绝活。小麦粉在铜盆中扬起细雪般的粉尘,温水漾开圈圈涟漪,铸铁锅升腾起袅袅蒸汽,飘出五花肉与木耳翻炒的香气。
正午的阳光透过舷窗,结束工作的船员们循香而至。年轻的船员韩宗兵激动地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船上过生日!”拉上窗帘,烛光投下温暖的光影,几位船员闭目许愿。生日会上,驾驶员助理于康淳展示着手机里老家新建的三层小楼,电工王志强讲述着母亲终于学会用APP定位的趣事。在这共享人间烟火的时刻,这群四海为家的鲲“家”人找到了归属感。
秋分时节,海风裹挟着咸涩扑向甲板。刚通过见习考核的韩宗兵,面对首次独立操作的航海系统,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攥着操作手册的掌心渗出细汗。这时,“鲲青年”创新工作室的灯光穿透雨雾,张东海将温热的姜茶推到他面前,耐心讲解航海系统的操作要点。“鲲青年”创新工作室作为鲲“家”文化的传承枢纽之一,通过打造学习平台将传承理念融入每一次学习之中。
此后的深夜,韩宗兵一头扎进“轮机夜校”。夜校通常在每周三、周五晚上八点开课,他和8名青年船员围坐在主讲人轮机长王志军身旁,聆听着船舶动力系统的复杂构造讲解,从发动机的原理到零件的维护要点,大家听得全神贯注。除了理论学习,“工艺沙龙”的实战演练更是让韩宗兵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闷热嘈杂的轮机舱里,他和伙伴们一次次模拟设备故障维修场景。有一次,模拟发动机突然停止运转,刺鼻的焦味弥漫开来,众人慌乱之际,韩宗兵排查发现一处线路因过热而松动,及时修复后发动机重新轰鸣运转。
暮色渐浓,“天鲲号”的轮廓渐渐融入珠江口的万家灯火。“我们将持续深耕鲲‘家’文化,让船舶成为船员温暖的港湾,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张东海满怀憧憬地说道。
责编:
来源:天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