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海南万宁渔港水域珊瑚生长情况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向三航局万宁乌场一级渔港项目团队竖起大拇指:“珊瑚礁都存活了,就地保护的珊瑚存活率为100%!”
万宁乌场一级渔港位于海南省东南部的万宁市,是海南省统筹升级改造的“三大渔港”之一,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天然渔港。项目新建3座防波堤、1座公益性渔港码头和渔业生产等设施,建成后可容纳避风船舶约1200余艘。
在距离施工现场100米处的大担石灯塔附近,有数量较多、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鹿角珊瑚、杯形珊瑚和陀螺珊瑚,当地人称之为海底“热带雨林”。我们日常看到的珊瑚外表五颜六色,主要是由于珊瑚体内的共生海藻所致,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恢复成原本的白色。在这片天然海域施工作业,稍有不慎,产生的悬浮泥沙将阻碍珊瑚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使珊瑚窒息而死。
如何保护这片海底“热带雨林”成为项目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和以往案例后,项目团队决定在大担石灯塔所在的小岛周边铺设一圈聚氯乙烯防污帘进行水体围隔施工。防污帘采用蓬扣式拼接,每段帘底部均布设悬坠混凝土块体加固,形成一条全覆盖的防污屏障,防止污染源向珊瑚扩散。“这就相当于在渔港和珊瑚之间筑起一道防污‘墙’。”项目技术部长张伟康解释道。
防污帘安装完成后,张伟康时刻关注珊瑚的变化,但最新的跟踪监测报告显示有小部分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原来,随着渔港作业全面铺开,防污帘因海水扰动,阻拦效率打了折扣。
项目副经理胡良猛立即叫停施工,组织团队进行技术分析,在结合工程地勘报告和二维悬浮物运输模拟后发现,南防波堤抛石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悬浮泥沙,是导致珊瑚白化的“罪魁祸首”。张伟康建议道:“可以在南防波堤铺设复合反滤加筋土工垫,既能阻隔泥沙,还能起到抛石加固的作用。”复合反滤加筋土工垫一般铺设于砂碎石垫层中,起到排水、反滤泥沙、加固补强等作用。但团队考虑到南防波堤施工区域涌浪较高,土工垫易发生漂移或翻卷。
胡良猛沉思良久,决定转变思路:“治沙得从源头抓起,一定要保证这片海域符合Ⅰ类水质标准。既然水上抛石泥沙大,我们可以考虑‘水陆结合’方式。”随后,项目团队根据这个思路,对照悬浮泥沙扩散范围与珊瑚分布区域叠加图,决定采用“水陆并举”策略,即水上开展部分南防波堤施工,抛石期间严格控制石料含泥量,并通过减缓抛石速度减轻海面波动;陆上对内侧码头基槽进行挖泥施工,待基槽挖泥完成后,在基槽内铺设一层土工垫,进行陆上抛石。陆上抛石分担了水上抛石的“压力”,使水中悬浮泥沙量大大减少。
“水陆并举”措施巩固了防污帘水体围隔的作用,建成的南防波堤也成为阻止港池内泥沙向珊瑚扩散的第二道防线。项目团队不仅每月对海水水质取样检测,还委托专业潜水员定期对珊瑚表面进行人工清理,珊瑚白化率逐渐降低。经检测,至项目完成水上工程施工时,就地保护的珊瑚存活率为100%。
“建设‘蓝色’粮仓,我们的目标是让海水更清洁、海底更斑斓、渔民更富裕。”胡良猛坚定地说。
责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