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产业工人“加油站”
发布时间:2023-10-08
分享到:

       “滴,消费8元。”打卡机发出声响。中午12:00,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产业园区工人1号食堂开始迎来午餐高峰期,近千名“食客”蜂拥而至。
       马道枢纽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为世界在建最大内河省水船闸。。截至目前,共有89个班组,累计1700余名产业工人。
       “聚焦项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标准化产业工人营地,产业工人食堂便是其中之一。”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物业负责人孙斌说道。“做好后勤保障,让工人们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活,好比一辆车,油加满了,跑起来才更有劲。”
       如何建好这座运河上“加油站”,关系着产业工人的“续航能力”强弱。
       6台中央空调,42个出风口,240张桌子,可容纳960人同时用餐,占地面积达4800平方米,并划分有烹饪间、蒸煮间、面点间、切配间、餐具清洗间、菜品留样间、物料仓库、冷藏冷冻库等8大功能区。每一个初到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产业园区工人1号食堂的人,都会被它所震撼,如此之大规模的食堂,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学一般。
       确是如此,在食堂筹建之初,建设团队曾专程赴广西北部湾大学进行考察学习,对标北部湾大学食堂的优秀经验做法,并与项目实际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工人食堂,
       在食堂一楼大厅的西北角,一条传送带正在缓缓转动。
       “工人们用餐完毕后,只需将餐具放在传送带上,就可以回宿舍休息了。”孙斌介绍道。只见餐具通过自动传送带被运送至水池,经过人工分拣后再进入自动洗碗机进行高温150度冲刷洗涤,最后在高温消毒柜进行消毒烘干,即可完成整套餐具的清洁工作流程。
       “现在每天有近2000套餐具,但我们只需2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所有清洁消毒工作,这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孙斌补充道。
       预计,今年10月,马道枢纽将进入船闸主体施工大干时期,根据计划,项目部将投入近3000名的产业工人。如何保证食堂高效运转,满足上千人的用餐需求,项目部坚持“自动化减人”的理念,投入自动化设备,自动洗碗机只是其中之一。
       初此除外,在面点间内,自动包子机、馒头机、饺子机、面条机等设备也正在运行使用。据统计,馒头机1小时可以制作2000个馒头,包子机、饺子机1小时产量可以达到1000个,且生产制作出来的成品既美观,又高效。在切配间内,自动绞肉机、去皮机、蔬菜加工机等也正在“忙碌”着,它们可高效率地完成切丁、切丝、切片等工作。
       “以前在厨房里做菜,流的汗就跟洗澡似的,现在就舒服多啦。”烹饪间内,厨师陈海平正翻炒着锅里红烧茄子,不时转身添加调料,轻松说道。在本该热烘烘的厨房内工作,却不见厨师们的额头有一颗汗珠,这全得益于眼前的不一样的“电磁炉”。
       原来,食堂所有后厨设备均采用电器化运作,所有炉灶全部采用电能提供热量。相比与传统的明火烹饪,体感温度的下降,是厨师们最直接的感受。同时,电器化操作也从根源上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员安全,并且使用电力代替燃气能源,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
       “一日三餐的菜品种类,不含主食,就20多种,价格统一为‘488’。”孙斌拿着菜单,一边检查菜品质量,一边解释道:“‘488’不是代表488元,而是指每餐按照四菜一汤一主食,早、中、晚餐分别只需4元、8元、8元。”
       工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兼顾的不同饮食需求,为此,食堂还开设了不同窗口,按照口味进行分类,有川湘菜系、两广菜系等。同时,食堂还会增加特色餐饮,比如卤味、烧腊、小炒等,工人可根据喜好自行选择。
       “有肉吃,能吃饱,就跟家里一样,我们已经很满足啦!”刚刚打好午饭的工人杨永光憨笑道,手中餐盘里的红烧肉飘出阵阵香味。
       晚上8点,在产业工人宿舍边上,项目部开设的“平陆运河美食一条街”开始逐渐热闹起来,宵夜的香味与人们的欢笑交融,渐渐弥漫在平陆运河的湛蓝夜空中。

  • 责编:
  •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