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织牢安全网
发布时间:2023-06-08
分享到:

  “彭工,你们这施工现场缺少警示标牌,有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坐在操作台前的安全员黎尧利用“互联网+IOT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多角度巡视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后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施工现场。如此快速地反馈安全问题,在项目刚开始进场时是无法想象的。
  1.8万平方公里的施工区域,420座危桥的改造任务,22个施工班组,同时作业的施工点超过30个,连接起来的距离超过500公里,仅有3名安全管理人员。作为襄阳市重大民生工程,襄阳危桥改造项目需要对全市11个县市区420座危桥进行改造加固,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极大。面对这样一盘安全“大棋”,如何破局?又如何打赢长达三年的持久战?项目安全总监涂艳军的心里也没有底。
  刚进场时,项目安全员每天乘车几百公里在各施工点之间奔走,由于各桥梁之间距离太远,一天下来最多检查5座桥,安全管理工作鞭长莫及。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项目引进了一个由“电子眼”和监控中心构建的“实时管控网”。在工地上安装监控已经非常普遍,但通常只是被动记录过程,涂艳军的心里依然没底。能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电子眼”将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直接触达施工一线,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涂艳军立即组织安全团队开展研讨,多次头脑风暴后,团队从地方交管局监控中心吸取到了经验。“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词:盯人、盯点、盯工序。”安全部长周智说道。
  项目部根据技术团队提供的信息,提前考察,依据工点所在位置、地势条件、改造难度等做一个风险等级的分类,对风险等级低的工点,主要是盯人;对风险等级较高的工点,除了盯人外,还需盯作业点;对风险等级极高的工点,则全过程盯人、盯作业点、盯工序。点多面广、立体交叉的监控将众多施工点编织成了一张“巨网”,通过筛选和重点跟踪,实现安全管理“全时段、立体化”。
  “咔嚓”,设备部部长孙维强停下脚步,对准施工现场一处电箱拍下照片,并配上文字“电箱接电不规范……”,随即发到微信群里。这是项目部为调动所有人参与安全管理,推出的“安全随手拍”活动,并纳入“知安全、行安全、奖安全”活动中,与奖励联动。这一举措使周智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的安全信息,并做出反应,确保隐患及时“清零”。“这就相当于把400多座桥梁施工点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施工现场,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相当于一只‘蜘蛛’,都在为安全网作贡献。”涂艳军形容道。截至目前,通过“安全随手拍”,项目消除安全隐患达200余处。
  此外,项目部还将安全课搬到了施工现场,全年开展巡回授课,真正让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深入到每一位施工人员脑海中。在涂艳军看来,安全教育就好比蜘蛛凌空架网时吐出的一根根丝线,只有把这些丝线固定住了,就能编织一张完整的安全网。
  “在安全管理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蜘蛛侠’。”涂艳军打趣说道。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 孔德吉)

  • 责编:
  • 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