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小心!”在四航局广连高速公路花从段三标项目与国道京广线跨线桥施工现场,钢筋工田维勇的妻子沈仕芬和项目安全总监肖杰一齐叫出了声。只见田维勇从桥梁上部结构仅30厘米湿接缝处下穿至施工位置进行横隔板的施工,就在他准备拉钢绞线的时候,临时搭建的木板平台一晃便失去了平衡,所幸他正确地佩戴了安全绳,人并未受伤。
广连高速公路花从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航局承建标段全长5.9公里,含主线桥梁2座,桥墩高50米。在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在完成预制梁板架设后,需要进行湿接缝施工,即在梁缝之间灌注混凝土,将梁体横向连接起来,以使梁体相互固结成为一个整体。起初,项目部沿用传统的湿接缝施工模式,窄的采用木板搭建简易平台,宽的则采用汽车吊供作业工人进行施工。尽管知道田维勇经验丰富,但每次在他高空穿角钢线的时候,沈仕芬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同样揪心的还有肖杰,他深知安全没有侥幸,更不能靠经验。迁思回虑下,他自主设计了一台桥面预应力小车,即一种可移动的中梁预应力张拉作业和横隔板施工平台。平台采用钢板、钢管、滑轮等组合而成,上半部分是带有滑轮的三角支架,三角支架两侧设调节杆撑在湿接缝上方,中间设一根吊杆,与下端的钢板相铰接,形成一个施工平台。初步设计完成之后,肖杰拿着CAD图纸找到项目副经理张少华交流并验证可行性。“这个小车好像一台可移动天平,只不过将托盘部分改为支撑,底座部分作为吊装平台。”张少华说道,并认为这个平台相比木板面积更大、更牢固,可容纳多人同时作业,将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且相比汽车吊更便携,可行性非常高。“可不就是天平嘛,一边是安全,一边是生产,有了这个平台后,我们就能做到安全、生产并行了。”肖杰笑着说到。
得到认可后,肖杰做了个简易模型,寻找厂家完善、定做。但由于湿接缝上窄下宽,最窄的部分仅有30厘米,平台如何下放的问题让肖杰和厂家都犯了难。“横着放不进去,就竖着放,只要折叠变形即可。”肖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于是,厂家利用绞线的一端跨过定滑轮并与作业平台的侧面相连接,作业平台通过绞线收放以实现平台的折叠。“手动拉线如果改成卷扬机会更加实用。”张少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现场试验,折叠后的平台不仅可以顺利通过湿接缝,展开后还能承受5个人同时作业。
有了这台“天平”,原来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桥面系施工作业,现在1个小时就能完成,桥面预应力张拉作业效率提高了50%,还为项目节省成本近100万元。更重要的是,更多像沈仕芬一样挂念着亲人安全的人,也可以放下悬着的心。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冉宏华)
责编:
来源:四航局